2023年11月10日
第06版:06

马厂炮台前的沉思

芦长福

我是青县马厂人,第一次听说马厂炮台,从父亲的口中得知的。父亲文化不高,却喜欢给我们讲故事。小时候,只要父亲在家没事,总有邻居家孩子来到我家缠着父亲说:“卢大伯,给我们讲个故事呗。”只要父亲一开讲,不一会,就会有一群孩子围在父亲周围。《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些故事,父亲随口就来,并且讲得娓娓动听。父亲不仅给我们讲那些名人名著,也讲家乡的一些人文典故,而讲得最多的,莫过于马厂古炮台的故事了。

据父亲讲,我们老家马厂镇,要说最为出名的就属马厂炮台了。由于父亲多次给我们讲起马厂古炮台的故事,马厂古炮台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使我萌生了有朝一日一睹马厂古炮台尊容的冲动和想法。可是我们家一直居住在距离老家几千里之外的大西南宝鼎矿区,想回老家一次,真的不容易。小时候,没有独自出门的能力,长大后也因为工作忙,多次想回老家,都因种种原因没能成行。2016年我出差到北方,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儿时梦想。

拜访完了几十年没见过的亲戚们之后,我就想去看看马厂古炮台,这时堂弟才和我说,那里已经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保护了起来,闲人是进不去的。我想着自己从几千里外的大西南回到老家,如今马厂古炮台已经近在咫尺,却无缘相见,心里不免有些遗憾。堂弟看到我失望的表情,突然像想起什么对我说:“四哥,你二姨家的表弟在县里工作,你可以找他试一试,说不定可以进去。”

我拨通了表弟的电话。表弟马上应承下来,说开车来接我。

初秋的华北大平原,已有凉意,杨树槐树的叶子落了一地。我深深地体会到老家气候和攀枝花确实没法比。攀枝花这个时候,大街上的人们依然是短衣短裤,像这里的夏天。

从堂弟家到马厂古炮台也就是七八公里的路程,我们开车十多分钟就来到马厂古炮台。蔚蓝的天空下,炮台斑驳古朴,满面沧桑。

马厂镇位于青县以北约8公里处的大运河岸边。作为大运河沧州段唯一的一处军事设施遗址,马厂炮台便矗立于此。它扼大运河进入北京、天津的咽喉要冲。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以“青县地近畿辅,拱卫攸关”为由,奏请同治皇帝在马厂设防,此奏折得到同治批准。

马厂兵营建立初期,共有14座炮台。以运河为界,运河东岸9座,运河西岸是5座,东营城墙高8米,厚12米,周长是7.5公里,西营城墙周长约5公里。当时城墙上都可以两匹马并列着巡城。北城门是正门,有李鸿章写的“振我国威”。李鸿章安排部下周盛传镇守。周盛传在带兵的同时,还开挖了马厂减河,以减轻运河压力。马厂减河经天津小站,东流入渤海,赫赫有名的小站大米就源于此。马厂兵营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因为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军队。到了民国年间,马厂炮台又先后见证了张勋拥立溥仪复辟、段祺瑞讨伐张勋、直奉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马厂成为距离京津最近的驻军营地,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这样的军事设施足见当年马厂兵营的恢宏气势,以及设计者的缜密心思。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从卢沟桥退防下来的二十九军,于减河、马厂一带阻击日军,毙伤日军千余名,史称“马厂流河阻击战”。遭挫的日军气急败坏,大行报复,将炮台毁坏,仅存中央炮台一座。这个炮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保存最好的、规模最大的炮台。马厂炮台经150多年的风摧雨蚀,仍不减当年巍峨挺拔的雄姿,布满弹洞炮眼的炮台见证着当年的烽火岁月。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现存较早、较完整且规模较大的军事建筑之一。见证了中华民族从清末的封建、半封建半殖民地走上共和之路的历程,有着重要的历史、文物、文化、旅游和军事价值。

如今,炮台壁垒斑驳,难掩曾经的气势。我们只能通过历史的记载,想象马厂兵营当年的盛况了。马厂炮台静静守候在运河边,向人们讲述着一百多年的风云变幻、历史沉浮。

我站在古炮台旁感受着历史时光的穿梭,不禁想起这里曾经发生的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这些过往已随着历史的车轮远去。几度春草生,几度秋草黄,它们和古炮台一起默默守望着百年的沧桑土地。虽然,我们再也看不到它曾经捍卫京津的飒爽英姿,但它永远都是战争的见证者。看到它伤痕累累的身躯,我们依稀听到了当年金戈铁马的厮杀声,隐约闻到了曾经烽火硝烟的味道。

秋风吹过,荒草掩映的马厂炮台,仍在诉说着它经历过的百年风云。站在古炮台旁,我更为今日中国的日益强大而感到自豪。

2023-11-10 芦长福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8689.html 1 马厂炮台前的沉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