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森林中
体验艺术温度
走进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高耸的金属设备映入眼帘,铁锈红是主打,水泥灰、安全黄是配色,天空碧蓝如洗,给低调的金属配色添了些明快。疾风卷落叶,记者不觉紧了紧衣衫。
冷,眼睛看到的是冷,手上触摸到的是冷,身体感受到的也是冷,金属似乎天然与温度隔绝。
比起白天,这里的夜晚更具魅力。红的、蓝的、黄的、绿的、紫的,灯光亮起,沉睡的金属设备瞬间醒了过来,工业风消减了,赛博朋克风袭来。走上观光廊道,岁月的斑驳触手可及,炫彩的灯光在老去的设备上投射而出,朦胧迷离,如梦如幻,让人仿佛身处科幻世界。
在一些社交平台上,这些以合成氨设备区、造粒塔、冷却塔等设备为背景的科技感大片频频出圈,但在沧州大运河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大化项目负责人吴宏兴看来,藏在造粒塔内部的大化展览馆,更值得一看。
“1973-2016,大化风华”,一进门,带着斑驳锈迹的字眼迎面而来,简单的几个字,诉说着沧州大化曾经的峥嵘岁月。一张张照片,一件件老物件,再现了建厂之初的筚路蓝缕,重现了生产时期的火热风采。
再次看向这些冰冷的设备,时光流转,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似乎又在眼前——冰冷的金属设备冒着热气,或许,这就是工业景观的浪漫。
旧火车中感受岁月变迁
踏上月台,似乎进入了时光隧道。
月台东侧,一辆辆火车依次排列。红色与浅绿色搭配着的是电力机车,像是富有青春气息的少年;往里走,墨绿色的内燃机车“成熟稳重”,“少年”仿佛一下步入了“中年”;轨道的末尾,通身黑色的蒸汽机车静静矗立,“中年人”已经迈入“老年”。
废弃的火车、斑驳的轨道交通、老旧的铭牌、已经锈蚀的车厢门窗,浓浓的怀旧风让人不由感怀其中。透过车窗,似乎听到了车间内的嘈杂人声,看到了人间烟火的温暖相逢。
火车对于大化还有特殊的意义。
吴宏兴介绍,最繁忙的时候,沧州大化老厂区的生产车间24小时不间断生产,全年生产48万吨尿素和30万吨合成氨,每天约有40节火车车皮从这里将“铁狮”牌尿素和合成氨运往全国各地。可以想象,当时的火车轰鸣声,是多么悦耳的生产协奏曲。
与东侧的怀旧风不同,月台西侧,围绕绿皮车打造的火车市集则加入了新业态。
流转小火锅、咖啡书吧等,一个个商家的入驻为火车上的“旅途”添足了烟火气。在硬座书咖打工的高女士说,与热闹的南川楼相比,来这里的人们更喜安静,常有顾客一本书、一杯茶就能坐一上午。“可能这里更适合回忆吧。”高女士说。
比打卡更重要的事
“我爱沧州”标识、大化通往幸福的沧州站牌、写着061001的“时光信封”……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打造了多处景观,引得无数人拍照打卡。
社交平台上尤其热闹。某用户在这里拍的个人写真高达700多个赞,当有人问“这是以前沧州生产尿素的地方吗?”该用户却只回答“不晓得”。
不得不承认,拍照、打卡、出片,给这里带来了人流,也为个人用户在互联网上“赞”出了流量。但在“相框”之外,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还有更多景观和故事值得人们探寻。
“不管怎么变,有一个宗旨不能变。”说起项目改造的初衷,吴宏兴说:“那就是让来园区的人们,了解沧州大化的历史,凸显出沧州工业立市的特色。”
工业遗存核心区,保留原有工业设备,对其进行除锈、维护;工业遗存复育街区,改造原有厂房,打造工业特色酒店、工业主题酒吧等系列建筑;清池公园区,借原有工业蓄水池,形成趣味生态循环水系,打造成融入生态文明的蓝绿花园……漫步在园区内,处处可见旧迹,又处处可见新景,就连脚底下的水泥路,有新铺的,也有原厂区保留的。拍照纪念之余,不如静下心来,用眼睛看,用身体感受,在时光的洪流中回味沧州的城市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在原尿素储藏仓库改造的多功能大型会展中心内,第二届狮王杯滑步车锦标赛刚刚落幕,近期,这里还将举办车展。园区内,各种商业业态更加丰富,当机器轰鸣声远去,大化正以一种新的姿态吸引更多人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