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汀
“我儿子是‘学渣’,但是我依然相信,他完全有可能成为国之栋梁。”近日,山东一位“学渣”的爸爸在家长会上的发言火上热搜。一时间,那个成绩并不出众的“学渣”,竟也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因为在他成长的道路上,有个“别人家的家长”,正在用包容的心态,鼓励他向着自己擅长的领域前行。
世上本没有蠢材,只有放错位置的天才。蠢材和天才之间,差的就是一个独具慧眼、因材施教的伯乐。古往今来,“学渣”逆袭成为精英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们不否认“学霸”的优秀,也不要轻易否定“学渣”的前途,无论是谁,一旦找准自己最擅长的路,便拥有了通往成功的那条阶梯。这位“学渣”爸爸对孩子的期许,并不是一份盲目的自信,而是一种开放的格局。他的发言背后,并非是对孩子的学习缺乏重视,而是在正视成绩的前提下,给予孩子足够的鼓励,并努力发掘孩子的长处,帮助他建立属于自己的自信。
简短的几句发言,之所以引发舆论关注,正是源于当代家庭普遍存在的成绩焦虑。有个网络流行词叫“鸡娃”,指的是父母为了让孩子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停给孩子“打鸡血”的行为。焦虑是会传染的,部分家长求好心切的“恶补”,让一些原本心态平和的家长也变得焦虑,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而引发各种课内课外加压的“恶性循环”。不可否认,的确有一些孩子在不停地鞭策和补习下进步明显,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孩子在过度的加压中迷失自我,彻底厌倦了学习。如此背景之下,这位“学渣”的家长的话像一股清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泛滥的成绩焦虑,也引发不少家长对自身教育方式的反思。
诚然,应试教育面前,学习成绩非常重要。但与学习成绩同样重要的,还有很多。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决不只是说说而已,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应在追求成绩的同时,帮助孩子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多元化发展中找到那个闪光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