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杰
“00后”男孩李浩宇,从6岁开始学习画画。今年6月,他从沧州师范学院美术专业毕业了,正式从事墙绘师一职。初见李浩宇时,他正带领几名大学生一起在市区一家医院的康养院区做公益墙绘,简单的T恤沾染上五彩的颜色,布满颜料的双手稍显无所适从。“今天我们来后院绘制5幅壁画,以后老人们再到旁边的娱乐室和休息室,抬头就能看到这里的‘风景’。”李浩宇介绍。
“一入墙绘深似海啊!”李浩宇一边调色一边感叹,“不知不觉,我画墙绘也有3年了,校服变工服,每天打交道的画布变成了墙面,画笔换成了刷子,颜料变成了丙烯和油漆。”
成立个人工作室
李浩宇是个“闲不住”的人。学习之余,他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喜欢交朋友,也爱外出旅行。
刚上大学不久,李浩宇就跟着师哥外出做墙绘。李浩宇说,虽然自己有美术功底,可在墙上画画和在纸上作画区别还是挺大的。“在纸上画画,你可以看得见整体,而在墙上画画时只能看到局部,构图起形尤为重要。”由于自己没有经验,只能先从涂色、勾边做起,边干边学。
大二下学期,李浩宇接到了一个游戏体验馆的墙绘工作,那是他第一次独立接任务,所以格外用心。从前期看场地,到主题和色彩沟通、确定,经过两个星期的协商,整个工程才动工。“一上来起形确实不适应,我就慢慢来,多看整体,从早到晚用了两整天,终于完成了七八幅壁画。”李浩宇笑着说,看着满墙的作品很有成就感,也就是从那次“单飞”之后,他的事业一发而不可收。
恰好这时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文创设计项目,也会搭建自主创业平台,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资源丰富的创业小屋。李浩宇趁此机会,在毕业前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除了承接墙绘业务,还设计开发文创产品。
李浩宇的文创想法主要来自于外出旅行的所见所闻。他集合学校所有特色风景及学院风格特色,设计了一套师院主题的印章、笔记本、明信片、钥匙扣、帆布包,主打“好看又实用”。
随后,他还联合设计专业的同学一起做出了清风楼和铁狮子的套色印章,将黄橙蓝红黑5种颜色印章依次叠加后,一幅活灵活现的“暮云连海溆,明月满沧州”就映入眼帘。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在学院的美术馆中展出,还有一些“火出圈”,登上了中国航海活动周等大型展台。
累并快乐着
毕业后,李浩宇也去做过美术老师,可刚教了一天课就放弃了。“不喜欢按部就班,还是做墙绘自在,而且墙绘都是专业定制,每一幅都是唯一的,这样的工作才有成就感。”李浩宇坚定地说。
做墙绘的过程的确让李浩宇学到很多。墙面不比画纸,对墙面、绘图用料等要求严格,稍有马虎,后期就会出现开裂、脱皮等问题,任何补救都是徒劳。“我现在刮腻子、刷油漆这块也很专业了。”李浩宇笑着说。
在他的小团队里,有人擅长绘画、有人擅长设计,大家基本上都是同龄人,相互沟通、合作、学习起来十分融洽。
不过,虽然作品光鲜,可过程中也要付出一些代价。墙绘一幅作品大都需要连续工作数小时,绘制工作中或站、或蹲,几乎没有坐着休息的时候,整个过程要求绘画者全神贯注,举笔不停,非常考验绘画者的意志。“有一次去外地工作,连续绘了14个小时,绘制完成时,我感觉整个人已经虚脱了,但看到路人们驻足欣赏时,觉得一切都值了!”即使回忆起超负荷的工作经历,李浩宇也满脸笑容。
除了工作时间长外,墙绘工作也面临着危险。一次去幼儿园绘制10余米高的外墙,他的同伴站在5层高的脚手架上作业,在下第4层时没站稳,直接摔了下来。“幸亏当时挂在2层上,起到了缓冲。”回想起来那一幕,李浩宇仍心有余悸。
记录城市与时代的风貌
去年10月,李浩宇的工作室接到了一笔“大单”。孟村回族自治县高寨镇高寨村为改善村容村貌,想要在全村近400平方米的墙面上绘制壁画。
当时,受新冠疫情影响,工作室人手不够,李浩宇只和一个搭档就接下来这单生意。为了画出乡村的特点,他和同伴多次讨论,设计方案也是改了又改,好不容易才制定出适合的绘画方案。“那段时间我们吃住都在村里,用了近两个月才完工。看到村民们满意的样子也很满足,感觉自己为美丽乡村建设出了一份力。”李浩宇笑着说。
今年春天,李浩宇跟着一位老师傅去园博园作画。那是园内一个10米多高的水闸,他们要拴上安全绳上吊车作业。最初的彩钢板经过巧手绘制,化身为仿木制古屋,与整个园区风格完美融合,同时自成一道风景。
独立接单以来,李浩宇已完成上百幅作品,他的足迹遍布了沧州的大街小巷,公园、街区、住宅区、幼儿园、商场、企业单位、餐饮店等。一支画笔握在手中,李浩宇让一面面白墙变成了五彩缤纷的“花园”。只要能上色的地方,他都能画,不管多高多远,不管多累多脏,只为能无拘无束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李浩宇心中,一座城市的建筑物,也是这座城市记忆的承载体,他希望用自己手中的画笔,记录下这个城市、这个时代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