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7日
第05版:05

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逛非遗展馆 读运河城市

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朱迎庆

最近,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成了热门打卡地。不少人在社交平台上留言所见所感。这里缘何如此受青睐?走,跟着记者去一探究竟。

全馆共分为3层,主体空间由1个共享大厅、5个主题展厅和1个临展厅组成。在一层,规模最大的要属“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览厅”。

走进总览厅,一块“顶天立地”的浮雕映入眼帘,从北京到浙江,大运河流域沿线8省(市)的航运风貌、代表性建筑和非遗项目一收眼底,尽显宏伟壮观。

最先进入人们视线的是大运河的最北端——北京段展区。参观者刚一踏足,眼睛就与挂在头顶的一众灯笼撞了个满怀。灯火通明下,一串串红色的糖葫芦引得人馋涎欲滴,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京剧人物与北京兔儿爷让人们不时驻足,不像逛展,却像是逛庙会,凸显出了北京的热闹与繁华。

走着走着,听到天津快板的伴奏,就知道踏入了“津门故里”。像是误入了古时的市井小巷,一个个店铺前,各式各样的幌子挂着,一派古香古色。“吃”完了狗不理包子、煎饼果子,去茶园坐坐,看看杨柳青木版画和泥人张,再去达仁堂“把把脉”,一圈下来,津门百业体验感十足。

来到沧州铁狮子跟前,便到了河北展区。只见铁狮子周围环绕着运河形态的飘带,各个招式不同的“武林高手”立在飘带上,尽显河北武风烈烈。铁狮子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衡水内画将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河北省运河沿线城市的地标建筑,描绘在晶莹剔透的坛瓶之中,生动地展示了内画“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的艺术表现力。继续前行,磁州窑、邢瓷、胜芳灯会等非遗项目也一一呈现在面前。

……

各个展段,各具特色,各有不同。拿起山东快书下的“收音机”,听一听地方曲艺;站在白墙黛瓦装饰的投影前,听听历史悠久的徽剧;来到龙井茶制作技艺模型前,近距离了解浙江龙井特色鲜明的炒制工艺……

抬头望去,上空有一条“光带”,脚下则踩着“水带”,两者贯穿整个展厅。而当走向尾厅,脚底则又投影出河流,生动形象的非遗表演随光影移动、往复循环,让人们在光影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统的博物馆倾向于“物+历史”,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则更注重讲述“人和过程”。如果说博物馆是文化殿堂,那么这里更像是“人间烟火”。

展厅围绕非遗活态化展示需求,采用场景塑造、雕塑、绘画、屏幕互动、体感互动、沉浸式体验、传承人现场表演等多样化手段,为游客呈现视听文化盛宴。在这里,可感、可视、可品、可赏、可体验,人们的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楼的“见人见物见生活”——大运河生活美学展与三楼的大运河非遗数字体验馆,更具体验感。

大运河生活美学展中,最吸引人的是木船之上的“轻舟摇梦”。随着弧形幕布上的影片《轻舟摇梦》循环播放,坐在木船上的人们仿佛沿运河观光,杭州拱宸桥、安徽宏村、山东泰山、沧州清风楼……人在船上坐,景在幕上移,运河沿线的代表性建筑和非遗技艺瞬间“活”了起来。

大运河非遗数字体验馆,则成为孩子们的乐园。体验厅中,四周完全被画面覆盖,伴随着不同的音效,大运河沿线的非遗文化席卷而来,舞狮、皮影、泥塑、打铁花……画面清晰,动感十足。非遗展馆技术人员介绍说,这里有30个摄像头采集人的位置,通过红外感应技术实现人与景的互动。

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一圈逛下来,大运河似乎从历史中走了出来,来到了人们身边,变得亲切又接地气儿。如果你也想感受大运河的魅力,不如来这看看。

2023-11-27 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朱迎庆 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0189.html 1 逛非遗展馆 读运河城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