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9日
第07版:07

“党建红”引领“产业兴”

本报讯(张疏雨 寇洪莹)近年来,海兴县秉持“强党建、促发展”理念,立足本地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定位,着力在产业链上建堡垒、聚先锋、暖服务,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链突破攀升的发展优势,探索出一条“党建强、企业兴、产业旺”的特色路径。

建强“组织链”

完善发展体系

建立健全党建引领体育产业发展工作机制,精准发力推动,释放强大组织引领效能。高位布局筑牢红色基石。构建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两新工委具体负责、成员单位分工协作的“两新”党建新格局。成立体育器材行业商会,常态化推进党建入章工作,体育企业党建入章率达到100%,党建工作有效融入企业管理体系,促进体育产业健康成长。覆盖攻坚建强战斗堡垒。深入开展党组织建设“提质增效”行动,通过专班化负责、项目化推进、清单化解决等措施,推动全县两新组织“两个覆盖”实现“量”有增长、“质”获提升。县域46家体育器材企业党建工作覆盖率达100%,单独组建率增长55%,“一人兼”比例提高40%,有效提升党建引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党性淬炼培育先锋队伍。从党校教师、机关干部、退休党员中遴选9名优秀讲师,成立“走基层”宣讲团“进两新组织”分团,深入基层开展宣讲调研14次。借助“海兴组工”公众号、远程电教平台等多渠道开展线上培训,举办“党员党课”“线上学党课·党员随身听”等系列活动37期,培训640余人次。

延伸“服务链”

赋能发展活力

聚焦体育产业发展需求,充分汇聚各类优质服务资源,提供精准服务促进企业发展。强化“联系指导”。在全县体育产业行业推行“1+1+N”党建指导模式,为每个“两新”党组织安排1名乡镇科级党员干部与1个分管室办负责人联系指导,选派5名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党员干部担任党建指导员,主动上门服务、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深化“产融合作”。积极推进“政企银”三方合作,依托县财政每年安排科技创新资金1000万元项目(重点支持包括体育器材产业在内的企业创新发展),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引导县域内金融机构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助力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优化“党建联建”。聚焦“以企带村、以村促企”发展目标,引导20家体育企业与12个乡村结对联建,组建党建联合体,以产业为纽带,将乡村和企业联合起来,定期开展互学互帮互助活动,通过资源共享、党员共育、活动共办、品牌共创等形式,为企业解决短期用工620余人次,带动村民增收160余万元,实现“抱团发展”。

拓展“人才链”

激活发展动能

聚焦需求引才聚才,紧盯县内重点产业人才培育,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搭建产研平台,破解产业难题。创新开展“人才服务周”活动,组织、发改、人社等部门联合走访企业,调研解决企业产业发展难题,推动河北宏康体育有限公司与天津科技大学达成合作协议,建立沧州体育器材产业技术研究院,现有成员30人,中高级技术人员占比25%。通过自动化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实现科研与产业融合,解决体育器材产品功能性差、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坚持引才聚能,打造创新尖兵。突出企业引才主体地位,发布企业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靶向设置引才目标,县域体育器材龙头企业柔性引进博士6名、硕士6名,获发明专利20余项、实用新型10余种,推动各类产品销往京津冀、海南、四川、安徽等15个地区,真正实现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带动发展。培养专技人才,筑牢发展基石。完善产业发展人才体系,培树人才强冀工程重点项目1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个,举办县级网络电商培训3场320余人次,举办电焊技术培训4场168人次,培养体育产业技能人才300余人,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023-11-29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0388.html 1 “党建红”引领“产业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