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0日
第05版:05

沧酒:

挥之不去的南川至味

本报记者 魏焕光

沧酒取水地—南川楼地带依然人间烟火味 傅新春 摄

南川老街旗帜临风 孙希旺 摄

现代美食诱人味蕾 袁洪丽 摄

许多南川老街饮食颇具沧州地方特色 孙希旺 摄

我国酒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汉代卓文君当垆卖酒、武帝饮枸酱酒“甘美之”、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欢愉时以酒助兴,悲伤时借酒浇愁,分别时把酒情深,重逢时沽酒相庆。古往今来,酒既是动人性情的琼浆,又是人际交往的调味品,蕴藏历史文化,饱含人生况味。

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名酒更是不胜枚举,沧酒便是其中之一。它不仅有着不外传的独特酿造工艺,还是沧州先民饮食文化的一个代表,与南川楼和大运河有着神秘联系。探寻它的历史,会让你油生感慨和敬意,犹如飘瓶而出的酒香,挥之不去。

沧酒为黄酒被称“北方冠冕”

南川楼下泉水酿造者最佳

悠悠万世,不知人间何年。仙人吕洞宾乘黄鹤飞过洞庭湖,来到沧州,特地品尝沧酒,不料几杯下肚,竟不胜酒力,沉醉如泥。

这虽是神话传说,但沧酒连神仙都能醉倒,却渐成赞誉沧酒的佳话,被文人、酒家、酒客传扬至今。

神话荒渺难稽,但沧酒的著名却是历史事实。在北酒范围内,燕赵大地曾出过很多名优产品,其中沧酒、易酒表现最为突出。沧酒属于典型的北派黄酒,明朝时已十分知名。

黄酒是中华民族的特产,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酒。它是以糯米和黍米等谷物为原料,经过蒸煮、糖化和发酵、压榨而成的低度原汁酒,因多数品种呈黄色或黄中微红色,故名黄酒。

大家知道,黄酒中,最为著名的要数绍兴酒。可是,清人宋起凤却在他的《稗说》里称,绍兴酒陈放三四年的,才可以赶上沧酒。可见,这绍兴黄的品质口感,以前还真不如沧酒。有人将绍酒称为“南酒魁首”,将沧酒誉为“北方冠冕”。

除了宋起凤,古代还有一个沧酒的宣传大使——清人梁章钜。梁章钜有本书名叫《浪迹续谈》,内容多记载温州、杭州等地的名胜、风俗和物产,内中却对远在北方的沧酒情有独钟,单列一目予以推介。文中,在对沧酒大加赞赏后,他还犀利地指出了当时酿酒界存在的弊病:

沧酒之著名,尚在绍酒之前。而今人则但知有绍酒,而鲜言及沧酒者,盖末流之酿法,渐不知其初耳。

在他看来,当时绍酒之酿造方法实属末流小技,真正系出名门的还得是沧酒。

梁章钜写到这儿,还特地讲了一个民间故事,用神话渲染出沧酒好喝的神秘色彩,奇哉怪也,倒也有趣,现全文抄录如下:

相传沧州城外酒楼,皆背城面河,列屋而居。明末有三老人,至楼上剧饮,醉去,不与值(付钱)。次日复来饮,酒家亦不问也。三老复醉,临行以余酒倾泼门外河中,水色渐变,以之酿酒,味芳冽胜他处……过此,南北水皆不佳。

这个故事道出了沧酒宝贵的水源——南川楼下运河地泉。相传,沧城酒家历来都取南川楼下麻姑泉水酿酒,用此泉酿出的酒,香醇甘冽。其他地方的酒家虽如法炮制,却东施效颦,难有其美。

除了天赐的自然水源,上乘的秘制方法,也是沧酒好喝的另一秘诀。据说,真品沧酒并非普通人家能酿造,必须是旧家世族、代相授受,才能得水火之节候。沧州就曾有吴氏、刘氏、戴氏等数家世代相传的造酒作坊。

然而,沧酒的神奇之处还不止这些,存储方式也大有讲究。据记载,沧酒既怕冷又怕热、既怕湿又怕干,环境稍微变化,酒味就变,静静放置10年才是上品。喝酒时,要从酒坛里用酒器平平地舀;如果用酒器搅拌,酒会失去原味,须静放几天才能恢复。

这一点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给予了证实:

余性不近酒,故律酒过严,转能深知酒味,今海内动行绍兴,然沧酒之清、浔酒之冽、川酒之鲜,岂在绍兴之下!大概酒似耆老宿儒,越陈越贵,以初开坛者为佳,谚所谓“酒头茶脚”是也。

沧酒让无数好酒人求之若渴。曾当过沧州知府的董思任在位时,并没喝到过真正的沧酒。他罢官后再到沧州,住在一位好友家中。主人请他喝酒,他把人家家酿的好酒一饮而光,而后抚肚叹道:“真该早点儿罢官啊!”历代文人对于沧酒也纷纷题咏,用优美文辞抒怀言志。

清嘉庆以后,沧酒开始走下坡路,到晚清已沦落为下等酒,直到淡出市场。

有学者考证,沧酒衰落的具体原因大致有三:一是造假者趋多,败坏了沧酒的名声;二是上等好酒深藏少售或不售,使劣质酒泛滥;三是家族世传酿酒大户技术保守,家境衰败连带沧酒一起消亡。

折射饮食文化变迁

曾经扬名京津地区

沧酒已然成为历史,但人们对它的怀念却与日俱增、越来越浓。这不仅因它味美绵长,更因它是沧州先民饮食文化的历史符号。

据《沧州市志》记载,由于历史原因,沧州人民的饮食习俗受到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影响。沧州人的食料以面食为主,主要有高粱面、白面、玉米面、小米面、豆面等,兼以米类。同时,因居于京、鲁之间,菜肴具有北京、山东风味,种类繁多。饮料则以茶酒为主,由于民风豪放,酒席上常有“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碰一碰,喝三盅”的劝酒谣。上世纪80年代,啤酒开始为人赏识,饮者渐多。

关于沧州人的饮食,民国版《沧县志》“食”这一章节有耐人寻味的记载,有两段是这样写的:

一曰麦面,邑之产麦,田产十之四,而食麦者不及百之一,城镇大商、乡村仕富备庖厨以制面食而卖……多售之街市行人,中等以下之产,食者盖少。

酒备黄白,茶分红绿,则恒数十里而不一遇,然邑治之中素称善,善饪酒馆三十家,制品时有京津所不及者,若夫清初至乎乾嘉,故家烹饪之精见于记录歌咏与夫故老传闻者近是。

上面这两段记载具有史料价值。从第一段记述来看,旧时代饿肚子应该是常事,人们以吃粗粮为主,吃白面馒头属于富人专利。今天,吃白面馒头成了家常便饭,丰盛酒肴更是日常必备。读来真是让人感觉时代进步之大之快。第二段记述,是把酒和茶混在一起说的,不过我们从中可以读出这样的信息:民国修《沧县志》时,沧城酒馆有30多家,餐饮业已算发达;再有就是当时之酒肴佳馔制作之精良,不亚于今日之火锅鸡、羊肠子等名吃,扬名在外,以至于京津地区制品的味道都赶不上它。

沧州白酒再创辉煌

南川老街留有沧酒文化味道

沧酒黯然谢幕后,由它派生出的沧州白酒再创新辉煌。

据《沧州市志》记载:1947年8月,沧州城内9家私营酿酒作坊合营,成立国营新生酒厂。1949年,泊头聚盛泉酒厂转为国营企业,更名为泊头酒厂。这两家酒厂成为我市早期的酒类生产企业。到1988年底,沧州酿酒业飞速发展,成立了6家企业,白酒产量37283吨,啤酒产量15198吨,产品品种多达42个。沧州的御河春、盐山的双春、中捷农场的五姑春等白酒名噪一时,行销全国各地。沧州啤酒厂的长城啤,更是远销英美等国家。今天,沧州白酒品牌更是不断开拓创新,取得长足发展。

同时,沧酒的水源地南川楼地带,也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发生巨变,成为沧州新的“城市会客厅”。但它独特的地理优势依然如昨,依然和沧州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南川老街明清风格的小吃街上,不仅有沧州本地餐饮品牌“海兴杨老帽珍食坊”“杜生包子”“南川·烤肉冀”等,还有创意十足的西安老陈肉夹馍、螺蛳粉等各地名吃。此外,“沪上阿姨”“好伦哥”等国内连锁饮品美食品牌,以及来自加拿大的Tims咖啡等全球连锁品牌,也纷纷进驻,成为美食家的天堂。夜幕降临,市民涌入这里,钻进各种小店,满足味蕾的旺盛需求,甜的、酸的、辣的、香的、凉的、热的……交织成舌尖上的舞蹈,跳跃出人间烟火的舞姿。在一条条幽深的小巷内,和美味一旦邂逅,必定倾心相许、久久相守。

南川老街丰满的文化底色上,烙刻着沧州盐业史、沧州道教史、沧州漕运史、沧州村落史等优美纹理,而沧酒文化无疑也是其中闪光的一环。沧酒文化已变成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及南川楼的复建重修,运河文化中的酒文化也开始重回大众视野。一些有识之士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弘扬沧州酒文化,续写沧酒传承地的历史文脉,再铸沧酒新辉煌。

2023-11-30 本报记者 魏焕光 沧酒: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0566.html 1 挥之不去的南川至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