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试剂瓶试生产
本报记者 吴 梦
智能生产助力新试剂瓶填补市场空白
日前,沧州盛丰塑胶有限公司新工厂开始试生产。随着一阵阵“沙沙”声传来,白色原料颗粒开始被不断自动投放进料斗,经过上料、生产、检验、包装等工艺,一批新型医用检测试剂瓶“自己”走下生产线。
“这是我们开发的新型医用检测试剂瓶,能广泛应用于流行病学检测工作,同时产品还可自然消解,大幅减少了医疗垃圾,填补了省内空白。”公司负责人刘娜介绍。
刘娜表示,新产品能一次性生产成功,智能生产线功不可没。
传统医疗检测耗材生产,受工艺限制,表面常会出现0.2至0.3毫米黑点,造成不合格产品时常出现。“我们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智能生产,黑点出现率不足原来的10%,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良品率,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助力新产品试生产成功。”
盛丰公司通过技改,在2020年初开始探索医疗检测耗材产品的智能生产。经过几年的探索,智能生产线从1条逐渐增加到6条,同时公司也逐渐成长为业内知名企业。今年,他们借助新工厂建设机遇,开始全面推进智能生产。
像盛丰公司这样探索智能生产的企业越来越多。目前,数字技术正助力沧州药包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去年,沧州四星光热玻璃有限公司与河北联通合作,打造5G+智能制造项目,通过云MES系统和自研数据采集系统,加速推进四星玻璃生产向5G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树立5G工业互联网示范标杆。
前不久,四星玻璃搭建的产品质量优化场景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优秀场景。产品质量优化场景可对产品质量进行在线检测,剔除不良品、分析质量缺陷,实现智能在线检测,并将每条生产线的检测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为管理人员提供一手生产信息。
大数据赋能打开国际市场
在通过数字技术打通智能生产的同时,沧州药包企业也在通过数字技术开拓国际市场。
打印机不停响起“滴、滴”声,跨境电商订单如雪片一般飞来。
沧州一只瓶子塑胶科技有限公司偌大的仓库内一片忙碌。
“公司目前主要从事各种药包产品跨境电商销售业务,产品覆盖北美、欧盟、东南亚市场。”公司总经理贾金杰说,“近年来,我们在供应链内主要走共同研发道路。以公司销售为引领,通过销售大数据,引导设计企业和工厂合作,大家进行共同研发、生产,再通过电商渠道不断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目前,一只瓶子公司已经成为业内知名药包产品跨境电商企业,吸引多家外贸企业上门合作。
初入药包产业,一只瓶子公司就依托沧县药包产业优势,在1688产业带上销售药包产品。
公司上线不久,就接到一笔美国大单。
“店铺刚在1688产业带上开业,我就接到了一笔美国300万只产品的订单,当时激动得手都在颤抖。”贾金杰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经再三确认,得到肯定回复后,心才放下来。
确认订单后,公司开始组织货源。“客户订单中,产品多样,为此我们要不断寻找合作企业,同时还要大家共同探讨设计、开发新模具、尝试生产,因此订单的生产周期被拉得很长。”
花费4个月时间,公司才完成了这笔订单。
大订单让一只瓶子公司在业内打出了名气,很多外贸公司慕名前来合作,也让贾金杰认识到大数据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开始将合作企业生产数据纳入公司数据库,实现相关产品生产数据共享。“现在,再有类似订单,通过大数据,我们能马上确定合作工厂产能,半月就能完成订单生产。”
检测耗材智能生产
数字技术需要多样性应用场景
智能化生产让盛丰公司在药包产业内优势初显,但刘娜认为,药包产品生产多样性、非标性特点,让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多样化。他们只是刚刚接触到智能制造一角,数字技术正打开药包智能制造新空间。
长期以来,医药包装行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生产线布局不合理,人流、物流路线交叉,生产效率低,生产工艺落后,智能化程度差,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力密集,手工操作较多,生产能力不匹配,柔性化程度差,生产线质量控制水平低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医药包装行业的整体水平提高。
2014年,国内一家药包企业开始全面推进精益数字化车间建设,为产业发展树立了智能生产的榜样。
他们全流程采用先进的精益管理方法、专业的信息化系统、先进的自动化及智能化装备,全面提升企业的智能化水平,通过不断建设和优化,打造出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智能化示范工厂。
项目解决了生产过程中信息化处理、智能配送、识别、仓储以及生产工艺自动控制等一系列难题,采用主流的信息系统设备,以“精益”的思想实现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度融合,打造“智能化”工厂,以低成本、高效率满足生产、科研和管理的需求。
同时,自动化立体仓库将信息化系统与自动化系统结合,出入库全部通过企业信息化系统管理,原辅料、半成品直到成品全部实现条码管理,保障原物料加工的全程管控,直至运达客户。
“对标业内先进企业,我们还处于起步初期,还要不断进行探索。目前,业内公司多将资源集中在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和检测智能化领域,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化处理、智能配送、物料管理、智能仓储等环节投入不足,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刘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