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5日
第03版:03

“老绣”达人绣出时尚新“国潮”

本报记者 孙 杰 本报通讯员 任振宇

王娜是渤海新区黄骅市一家中学的美术老师,也是一个酷爱研究与收藏“老绣”作品的人。在她家里,有很多从各地“淘”来的精美绣片,都被她视若珍宝。她说,当老粗布与“老绣”搭配结合,那种粗犷美和神秘感令她着迷。

“老绣”,是对年代久远的绣品和相关技法的总称。当前,在王娜的30余件藏品中,年代最久的是一对清代的花瓶刺绣。王娜喜欢把不同风格的“老绣”作品“移植”到自己设计的衣服上,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美。

王娜学习刺绣有近20年了。结婚后,她一直和婆婆及姥姥住在一起。“姥姥是刺绣的好手,年轻时就靠绣制枕套、鞋子之类换钱维持家用。孩子们的衣服也都是姥姥亲手绣的。”平日见得多了,王娜也和姥姥学了刺绣。平针、长短针、打籽针……不同的图案搭配适宜的针法,绣出的造型渐渐有了模样。王娜说,相比机绣,手绣的东西融入了人的情感,因此更有“人情味儿”。

渐渐地,王娜掌握的刺绣针法越来越多,这为她尝试“老绣”打牢了根基。“‘老绣’常用针法少说也有十几种,而且很多作品还充满了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布料和绣线染色大多采用传统植物或矿物原料,十分经久耐看。”王娜说,正是这种自然本真的特色,才让“老绣”经久不衰,受人喜爱。

平时外出旅游时,王娜必会去当地的博物馆和布头市集“打卡”,一为赏宝,二为“淘”宝。在湖南博物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乘云绣令她印象深刻。“那个桃形凤头像腾云驾雾一样,头部用菱形作眼眶,正中用单行锁绣密圈,眼球炯炯有神,无不显示绣者的高超技艺。”王娜说。

有一次在山东旅游时,她寻到一件民间玩具布老虎,虎头与虎身以弹簧相连,摇头摆尾十分可爱。回来后,王娜便以这件虎头为原型,耗时半个月绣制了一个立体虎面刺绣《福虎迎春》。虎面整体色彩艳丽,集合多种材质,其中在双耳绣制了“福”“如意花”等图案。这件作品先后在渤海新区黄骅市博物馆虎年新春展及沧州工艺美术精品绝活展中展出。

节假日,王娜经常会在家刺绣,10岁的小女儿常会凑过来盯着看,那神态常让她想到自己和姥姥学习的样子。“孩子也挺感兴趣的,希望她能把这门民间艺术继续传下去。”王娜笑着说。

现在,除了将“老绣”用于服装设计,王娜又有了新的想法。她希望能把“老绣”与饰品相结合,用在定制发卡或项链上,让“老绣”的美更多地展现在生活中。

2023-12-05 本报记者 孙 杰 本报通讯员 任振宇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0922.html 1 “老绣”达人绣出时尚新“国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