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2日的展览上,郭亚林的书法与杨蕊的工笔画,珠联璧合、相辅相成。书法墨气淋漓、奇幻多变,画作笔法洗练、色彩凝重,给观众带来了新的、有启示的和耐人寻味的审美体验。他们在坚守传统审美的同时审慎创新,在守望与前进中锤炼艺术品格,正是这次展览的可贵探索。
郭亚林1965年生于河北大城,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沧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沧州师院特聘教授。
郭亚林这次展出的20幅书法作品,都是他近期的精心之作,真草隶篆行,五种字体都有。虽是小尺幅,但给观众以大气象,既有清秀雅致的二王书风,又有雄强的隶书和篆书作品,同时还有草书作品,反映了他书法创作的个性特点和全貌。这些作品在内容上给记者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对于传统的敬畏与热爱。隶书南怀瑾《做人的担当》中“临危而不惧,途穷而志存”的名言、小楷王粲的《登楼赋》、楷书《格言联璧》中的警句等,成为展出作品的主要创作题材,他用传统文化精神涵养艺术笔墨,并用以影响引导观众。
郭亚林在艺术上不失个体创造,这种创造不是盲目和跃进式的,而是审慎而有章法的。正如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李浩所说,郭亚林的书法是彩色的,作品里面甚至有一种更为绚丽、丰富的色彩,力劲骨健,精湛开阔,既有北人北碑的硬朗、浑厚和金石气息,又有南人帖学中的精心注入与灵动飘逸。他真、草、隶、篆皆擅,而且能够从种种的博采之中获得游刃、贯通,并形成清晰的自家个人面目。郭亚林的尝试可算是现代书法的一种可贵的“范例”,它提示我们如何对待古典和传统、如何对待创新和创新的限度、如何在传统审美中获得可能的创新与突破。
杨蕊1971年生于沧州,主任编辑,现为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沧州市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国画、艺术评论等散见于《美术观察》《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报刊,近年专注于沧州书画历史的研究。她是画家,也是一位绘画理论家。她的绘画有着强烈的个人标识,实现了在传统中装饰性和思考性并举的“现代注入”。
杨蕊这次展出的20幅作品,是近几个月临习中国传统绘画的作品。她告诉记者,通过对宋代绘画、敦煌壁画系统地学习,她开始认真思考绘画方向,以及如何从中国传统语境中寻找绘画新元素、如何面对传统与现实,以期找到一种更适合自己的有意味的形式。这一点从她的展品中可窥一斑。仔细观其人其画,你会发现,她的绘画题材很多来自传统文化经典,如《北冥鱼》系列取自庄子的《逍遥游》,鱼、水、莲、石等具有传统美好寓意的载体成为她的创作导线。杨蕊用中国传统工笔画的勾线填色法,敷色淡雅,深化了画作的文化内涵,《一路荣华》《如意图》《和谐图》《三思图》等作品,都有象征意义,用色秾丽,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自身的学习工作经历,又让她的作品洋溢着创新精神。杨蕊在河北师院美术系学习过油画,以后的实践又转入了国画,且精研了中外艺术史论,因而她的绘画创作经营构置、内容情趣、色彩水墨、线条渲染等,都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她的画所表达的思想和认知、抒发的情感和展示的精神境界,都具有与众不同之处。正如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河北省工笔画学会会长朱兴华所说,杨蕊创作的基点是站在了传统文化的高台之上和当代艺术的最新前沿。
在创新与守正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微妙而至关重要的平衡关系。
守正,意味着坚持传统和原则,确保稳定性和可靠性;而创新,则代表着改变和突破,寻求进步和发展的可能性。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艺术工作者需要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以实现持续发展和成功。只有在创新基础上的守正,才能避免故步自封,不断与时俱进;也只有在守正基础上创新,才能避免偏离方向从而根深叶茂。
此次展览将于12月31日结束,而它带给观众的思考将是深远而具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