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
第07版:07

杨宝恒:

读书万宗 信誉为先

本报记者 齐斐斐

清晨,天未亮,杨宝恒床头的灯就亮了。伸手捡起昨晚因困倦掉落在地上的书,又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几十年了,睡前不经意地掉书、醒来习惯性地捡书,成了他生活里常见的一幕。

不是刻意,也不是发展所需,读书和思考就像杨宝恒写的文章一样,是思想的自然流出,是水到渠成的修习。

57岁的杨宝恒工作与文字相去甚远,他是渤海新区成立最早的信息系统化集成企业之一——黄骅宏宝佳业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多年来,他的读书故事和所思所悟却影响了太多人。

痴迷读书的农村娃

杨宝恒的家乡是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东仙庄村。那个年代的沿海农村,咸咸的海风吹着的不只是人们皴裂的脸颊,还有心底贫瘠的“土地”。而杨宝恒却偏偏是要在这片盐碱地上“开出花”的人。父母是地道的农民,识字不多,但杨宝恒从小就喜欢带字的东西,就连村里墙上的标语,只要是新刷上去的或新贴上去的,也一定会停下脚,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那个年代,一般家庭是没有电视机的。国内外大事小情全靠听村里的大喇叭。村里只有个别的工人户家庭才买得起戏匣子(收音机)。戏匣子在那个年代被称作神器。除了能听到新闻,还能听到相声、戏曲、小说什么的。杨宝恒最爱听的就是小说了。一般中午十二点半是小说连播时间。他常常顾不得吃饭,就跑到村里一家工人户的院子里,蹲在人家窗台底下听小说。有一次被人家出来倒水看见了,就把他叫到屋里去听。从那时起,他就成了这户人家的常客。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杨宝恒基本上就能读报纸了。村里的报纸,邮局的投递员每天都会送到大队会计家。大队会计论邻居辈分,他得喊叔,每天的报纸都会先给他留着看。这样,杨宝恒成了全村第一个看到报纸的人。

自此,读书看报,成了他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7岁那年,没上完初三就赶上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家里的壮劳力,杨宝恒不得不辍学,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但不论庄稼活儿有多累,只要一书在手,再累也全然不觉。杨宝恒的家乡地广人稀,最远的地,步行得一个来小时。那时候,他家里养着一头牛,灵得很,套上车不用管,到地头儿准站住不走。所以,不用担心它会走错路。路上这段时间,杨宝恒就在牛车上看书,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有时候读诗词读到兴头儿上,便站在牛车上,两腿一叉,仰天大声吟诵:“啊!”把牛吓得一惊一乍的。

18岁那年麦收,还没有收割机,每天必须起大早割麦子,不然,就会耽误打轧和抢种。杨宝恒读书的习惯一般是读到午夜。那天偏巧看了一本好书,过了午夜也浑然不觉。父亲起夜时看见他睡觉的屋子还亮着灯,就一挑帘子进来,不容分说,把他书桌上的书全都收起来,填进灶膛,一把火给烧了。他没有恼火,只是心疼那些书,知道父亲是为了他好,是担心他睡不好觉,干起活儿来吃不消。

读书读出了新闻奖

命运这东西有时非常奇怪,原本认为自己辍学了,看书跟改变命运扯不上一点关系,不承想,4年后,发生了一件事。

那时候,杨宝恒在村里的一家小建筑队做小工,主要是干和泥、搅拌沙子灰、推砖等一些苦力活儿。有一天,一位在乡政府的干部找他父亲谈工作,无意中在炕上看见了他写的一篇文章,就对父亲说:“乡里正招考广播站编辑,我看宝恒写的东西是那么回事,如果他愿意的话,可以去试试。”就这么着,他到乡里一试,还真就成了。从此,他成了一名乡广播站编辑兼乡党委政府的资料员。

刚到乡里上班时,写新闻稿子、写工作材料什么都不懂,杨宝恒心里也特别着急。那时候刚结婚,他干脆就把新媳妇送回娘家,天天住在乡政府,一头扎到书报堆里,没黑没白地学。从那时,他就明白一个道理:之前的读、学、写的东西都偏于文学类,只是一种爱好。但是,现在的读、学、写偏向于新闻和公文,而且变成了一种职业。写不出好东西,就是失职啊!

有一次在办公室写材料至深夜,忽然想到有本书上有他想要借鉴的东西,而这本书在远离乡政府6公里的家里。他想都没想,黑夜中骑车便走,一进家突然发现屋门倒锁。原来妻子从娘家住了一个多月后,回家已经好几天了。他拿上书,跟妻子打了声招呼,就转身又回乡政府继续写材料去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在全沧州地区编辑、记者、通讯员好新闻比赛中,杨宝恒一共参选了3篇稿子,拿了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

一本杂志、一个人,信誉一生

“规规矩矩做事,本本分分做人”,这是杨宝恒自建立企业之初就定下的公司理念。这些年,他的企业没有一次被投诉过,没有拖欠过一次工程款。

企业的根基从哪来?杨宝恒说母亲在世时,每年春节他回家,母亲第一句话就是问儿子:“外面的账都结完了没?欠着别人钱就不许回家过年!”这是一个家庭诚信的根基。

以信誉为基,杨宝恒还深深地受黄骅信誉楼的影响。

那是1995年,杨宝恒辞职和妻子开了一家打字复印社。信誉楼公司内部有一本叫《信誉楼人》的刊物,当时在他们的打字社里定点打印、印刷。

创业之初,条件很差。店里没有电脑,打字机也是纯机械的,印刷也还停留在“手推油辊一张张掀”的状态。为了及时交活儿,他们常常通宵达旦、满手水泡。但在那个“生意刚刚起步、对未来充满无限向往”的年代,工作虽然苦,心里依然很甜。这个甜,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那就是:干信誉楼的活儿有盼头儿——因为信誉楼从来不欠账。

由于校版的缘故,杨宝恒必须通读这本刊物每一期所有的内容。读着读着,他常常被刊物中的文章或感动得心潮澎湃、或惊讶得目瞪口呆。因为在每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他都感受到了这个小小的信誉楼所释放出来的大能量。

可他阅遍所有,看不到一句“如何赚钱、如何发财、如何谋利”等这类字眼儿的文章,嗅出的却是近乎于“延安精神”的味道。艰难创业,乐观豁达;危机四伏,泰然面对;风起云涌,宠辱不惊;浑海泛浪,独淌清流;心系远方,充满自信。一个企业的文化根基深深植根于党和民族的伟大精神之中。

直到2003年,杨宝恒当选为黄骅市政协委员之后,才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信誉楼。因为,他与信誉楼的老董事长张洪瑞分在了一组。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他才知道:信誉楼开业之后的那6年是连续亏损的6年,也是咬牙坚持的6年,更是诚信坚守的6年。6年后,信誉楼终于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一致信赖和认同。

当问及张洪瑞“企业如何才能长久发展”时,张洪瑞用最朴素的语言,讲了至今仍响在他耳际的几句话:“企业一旦有了信誉,成功追着企业跑,你躲都躲不掉;企业一朝没了信誉,企业追着成功跑,你追也追不上。过去,谁讲信誉谁活;将来,谁不讲信誉谁死!企业发展,只有信誉这一条活路,其他的,都是死路!”

张洪瑞的这番话,杨宝恒一直铭记于心。

2013年,信誉楼与他的公司同被黄骅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十大诚信单位”,在商业零售业中,只有他们两家。

几十年来,杨宝恒的企业越做越大,获得的荣誉也越来越多,但唯一摆在他办公室最显眼处的只有两块奖牌,那就是2021年、2022年“河北省民营企业社会责任100强”,这在杨宝恒心里是最大的荣誉,也是最好的鼓励。

从容厚道,杨宝恒一直说自己是个后知后觉的人,其实他做每一件事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几十年的商界打拼,他书写了《经商感悟20条》,直白凝练地提出了什么是工作、什么是制度、什么是效率……得到了众多人的认可和学习。

他带领公司员工一起学习,开展公益活动,影响带动更多人读书。对于生活的每个细节,他有着自己的独到感悟。一片落叶、一串葡萄、一碗米粥、一碟大饼虾酱……都在他的笔下诗意生动起来。

杨宝恒说,有个好的开头、丰富的内容、深远的结尾就是一篇好文章,工作亦是、生活亦是、生命亦是。只要努力了,初心依旧,等待的便是空谷的回响、后人的评说。

2023-12-13 本报记者 齐斐斐 杨宝恒: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1848.html 1 读书万宗 信誉为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