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静然
雪后的东光县秦村镇于渤海村,迎来了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寒风凛冽,刮在脸上如针刺般疼痛。可于雅萍却顾不得这些,马尾辫、运动装,鞋上沾满泥土。她一头扎进地里,俯身查看起土壤的情况。
23岁的于雅萍从小就乖巧懂事,凭借努力考上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2022年毕业,正当所有人以为她会去大城市发展时,她却回到了农村老家。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回村后,她竟承包土地,当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中医的魅力
于雅萍生长在东光县秦村镇于渤海村,家里几代人靠种地为生。在她的记忆中,父母一年到头围着土地转,也挣不了多少钱。但谁家要是能考出去个大学生,在城里干一番事业,全村人都跟着高兴。
考学、立业,去往大城市,曾是于雅萍执着追求的梦想。为此,她努力学习,终于走出了农村。
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后,于雅萍学的是中药学专业。她不仅学到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更深深领略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课堂上,老师认真讲解着每一种药材的疗效。别看它们长得奇形怪状,但关键时候能救人命。”中医的魅力不断吸引着于雅萍去探索学习。更在老师的建议下,尝试起种植中药材。
金线莲是名贵的中药材,素有“小冬虫夏草”之称,不管是入药还是煲汤,营养价值都很高。2020年,还在上大二的于雅萍和朋友一起去云南购买了金线莲种苗,在父母的帮助下,从自家田地里种了起来。
凭借从小帮父母种地的经验,于雅萍小心翼翼地伺候着这些种苗——每天喷3遍水,天不亮就跑到试验田里查看生长情况。可即便如此,还是出了问题——试验田里的金线莲出现了病虫害。为了保证没有农药残留,除虫工作只能由人工进行。那时,金线莲只有七八厘米高,要全程蹲着才能把虫子捉干净。
吃了不少苦,但由于缺乏经验,金线莲的试种最终还是失败了。
“不能只顾效益,还得考虑土地的属性适宜种植什么。”很快,于雅萍便从第一次种植失败中吸取了教训。
回乡创业
第一次种植失败并没有打消于雅萍的积极性。她利用假期到有着“中国药材之乡”“药都”之称的安国市进行市场调查,并加入了河北中药材种植协会。在那里,她认识了医食两用的红花,并学到了种植技术。
“红花是一种中药材,花瓣、花丝均可入药,被广泛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花籽则可榨油,红花籽所榨的食用油中,亚油酸、维生素含量较高,被誉为世界三大保健功能营养油之一。”于雅萍说。
了解了红花的特性后,于雅萍又在试验田里种了1亩。那时,她还在上大三。
红花的种植过程比较繁琐——什么时候该防控病虫害,什么情况下需要对花期进行人工干预……为此,她专门买了很多书,按照书上内容进行规范化种植,还请教了老师。
吸取了前一年的经验和教训,红花的种植很成功。她将采摘、烘干的红花进行专业药检,并未发现农药残留。而且,最让她高兴的是,检测数据显示,红花中的有效成分含量比道地产区都要高,属于优良品种。
“1亩地收了20多公斤,除去成本赚了3000多元。”虽然钱不多,却让于雅萍收获了自信和人生的第一桶金,为她日后的创业打了一针“强心剂”。
转眼间,临近毕业,当周围的同龄人都在为日后的职业奔波忙碌时,于雅萍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心之所向”——回乡种药材,让更多农民受益。
带领村民“掘金”
在外人看来,回乡种地,无异于自讨苦吃。
“去大城市上班多好,二闺女咋回来了?”有村民问于雅萍的父亲。
50多岁的老于笑了笑说:“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村里的地谁来种?国家对‘三农’这么重视,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支持青年返乡创业,俺支持闺女。”
在女儿创业过程中,他也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和帮助。
于雅萍回村后,在县乡村三级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从村里流转了60多亩土地,专门种植红花,还和省内一家药业公司签订了购销和技术服务合同。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她始终牢记在心。从种植、除草、间苗到采收、烘干,她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把自己在大学期间学到的专业知识全部用在了种植和管理上,以确保药材品质。那段时间,她每天晚上12点才睡觉,早上4点又起来跑到了地里。短短两个月,皮肤就被晒得黝黑。
幸运的是,在她的精心管理下,红花终于收获了。这也让她有了更大胆的想法:不仅鼓起自己的钱袋子,还要带着村民一起致富。2022年6月,于雅萍成立了河北康茗中药材有限公司,与有种植意向的农户签订了订单协议。“农户自己出地,从我们这里购买种子,我们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并上门收购。”她说。
在于雅萍的带动下,当地农民干劲十足。
今年,她又将红花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00亩,还入驻了东光县秦村镇大秦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总种植面积达到了140多亩。她与东光县多个乡镇的农户签订了订单种植合同,指导农户种植与管理,带动了更多农民共同致富。
“我正忙着注册商标,准备走深加工的路子,电商销售也正在谋划当中。”对于未来,于雅萍早已有了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