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金丽 摄影报道
运河区新天地商城一楼电梯口处,有个小小的裁缝店,专接裁裤边、换拉链等零活儿。主人吴瑞霞,50岁,左手没了3个手指,干活却依然爽利。第一次见她,是找她换拉链,她说:“先换个拉链头试试。”正半信半疑间,她三下五除二把拉链头换好,上下一拉,完好如初。她说:“一条拉链几十元,一个拉链头才几块钱。”第二次见面,请她裁裤边,刚把衣服拿出来说好裁剪的尺寸,问了价格、扫码付款的工夫,她已把裤边裁好包好边递了过来,那速度快得让人咋舌。第3次见面,小店里站满了人,她熟练地量尺寸接活儿,着急的现场就干,不着急的打包放在一旁。不一会儿,小店就安静下来。环视四周,竟然洁净如初,明面上没有一点儿线头碎布。
手艺
没有顾客的时候,吴瑞霞也总是低头忙着蹬缝纫机,认真地修补每件衣服。采访就在她工作的间隙进行。
提及左手失去的3根手指,她云淡风轻地说:“16岁那年在塑料厂打工,一次干活儿时不小心压断了。这么多年都习惯了,啥活儿都没耽误。”她说,农家的孩子早当家,刚从失去手指的疼痛中走出来,她就来到服装厂学做衣服,后来一度和嫂子开过小服装厂,还曾赶集收活儿干。“服装厂是计件工资,每次我都是第一。”她一脸骄傲地说。“哒哒哒”的缝纫机声连接了过去和现在,她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青葱岁月。从16岁到现在,她和缝纫机有30多年的感情,晚上做梦,都在脚踩缝纫机赶活儿做衣服。
吴瑞霞修补衣服的水平很高,她的店也整洁干净,这让她赢得了很多老主顾。正说着,一个中年女子来取被罩。打开一看,那人惊喜地说:“哎呀,做得太好了,真地道!”女子说,修补被罩没多少钱,一般的缝纫店大都简单处理一下。“吴姐就是不一样,每次都把活儿干得漂漂亮亮,超出预期好多!”
吴瑞霞说,还有一位顾客,曾多次找她修补一条穿了多年的裤子。最严重的一回,顾客不小心把裤子划了个大洞。吴瑞霞在裤子里垫了块布缝补好,这位顾客说她修补得非常完美,还意想不到地补出了破洞裤的时尚效果。顾客特别感谢,专门写文章向别人推荐她的手艺和她的小店,并感叹,在吴姐这里只花10元钱就补了一个完美的补丁。
信任
让吴瑞霞感动的,是老主顾们不离不弃的信任。
一些住在崔尔庄、东关、姚官屯等地的老主顾,修补衣服就认她。如果她偏巧有事不在店,他们宁可带回衣服下次来沧再找她。还有的老主顾搬家去了北京、海南等地,就算发快递时间长、花销大,还是愿意找她修补衣服。
她总觉得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总想着给大家把衣服修改得好一点、快一点,因此常常无法顾及自己那渐渐花了的双眼、保持一个动作时间长了会疼的颈椎和那失去了三指干活儿费力的左手。家人心疼她,建议她限量收活儿。她说:“不行,都是熟人,人家找到了你,就是信任你,怎么能拒绝呢?”
吴瑞霞有个习惯:无论多晚,也不管多累,一定要把所有活儿在当天完成。
同行姐妹告诉她,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工作不能影响个人生活。早饭要吃好,中午要休息,晚上也绝不加班。“给别人修补衣服,干吗那么累自己?”
她听了就笑,也不置可否,过后还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做。左手大拇指和小指要承担5个手指的工作,每晚回家,这两根手指都很疼,左肩也被牵扯得疼。晚上,丈夫给她按摩时,也会劝她,可她说:“我就是这脾气,干不完活睡不踏实,饭也吃不香。”
默契
丈夫见劝不动她,就尽可能搞好后勤。因为晚上有时要加班赶活儿,吴瑞霞每天最轻松的时刻,就是早晨可以睡到8点才起。这时,丈夫已准备好早饭,还把午饭做好,并打好包给她带上。
“在小店里吃午饭就像拆盲盒,每次都有小惊喜。”吴瑞霞说。问她都有什么饭,她说,烧茄子,或者豆角炒肉、西红柿炒鸡蛋,主食是窝头和蒸红薯或玉米。普普通通的家常饭,是丈夫赶早给她精心准备的,她吃得出那份情和爱。
正说着,她的丈夫郭建亮走了进来。
夫妻俩热络地说着话,手里活儿一刻不停。吴瑞霞拿过一条裤子,画线后递给丈夫;他熟练地把裤边拆开、剪边,再递给她;她先用包缝机包缝,再用缝纫机缝边……夫妻俩配合默契,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心领神会。
每天上下班,吴瑞霞都由丈夫接送。天气好的时候,下班后又没有着急的事,丈夫会骑车带她去运河边转一圈儿。园博园、南川老街、百狮园……她坐在车子后座,迎着一年四季的风,双手搂住丈夫的腰,觉得这就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
质朴勤俭的吴瑞霞在采访中说得最多的,是别人的好。她会感叹哥哥的孝顺、嫂子的亲厚、丈夫的关心、儿子的懂事,会感动于顾客的每一个认可和赞美。每天,她认认真真地为别人修修补补,也开开心心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修补衣服里藏着的人生智慧,她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