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宝梅 摄影 魏志广
清晨,空气中弥漫着包子、油条、豆腐脑儿的香味,在胡同里隐藏的铺子美餐一顿;傍晚,落日余晖,车水马龙,人们行色匆匆,买一份小吃赶路回家。窄窄的道路、沧桑的老树、怀旧的小店……一条老街上,新旧元素交融,散发着浓浓的市井韵味。
这就是行署西街(俗称署西街),一条因紧邻市委大院而得名的南北向道路,随着近两年南北打通延伸,这条街焕发了新活力。
在运河区南新村居住了40年,74岁的韩淑英对署西街可谓了如指掌。1983年,她因工作调动来到沧州,生活的地方就在署西街旁。“上下班、买菜购物、接送孩子,都离不开这条街,而且这一待就是多半辈子。”韩淑英说,记得当时这条街特别窄,而且坑洼不平,下雨天走路或骑车弄得到处是泥。
据韩淑英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署西街在南新村平房改楼房时进行拓宽改造,接近了现在的模样。虽然道路并不宽敞,但也算整洁有序。街道两侧店铺林立,传统小吃、儿童服装、床单布头等在这里都能买到。后来,随着育红小学及悦港城区域改造,一些新式的现代化门店不断出现,而且通了公交车,部分有碍观瞻的建筑也得到修整,环境更加和谐。
作为一条老街,很多人对署西街有着特殊的情怀,当年,这里云集了众多的外贸服装店,去淘一件好看的衣服成为不少女孩儿的周末休闲方式。还有一些看似平平无奇的小店,却有好吃的羊杂汤、小笼包或炸老虎,冬天进去喝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腐脑儿,心里暖暖的。
漫步街道,“行署西街”的路牌异常醒目,“这个名字是准确的,但老人们都习惯称其为署西街。”居住在农行宿舍的一位老人说。
这条街从解放路到黄河路长约1300多米。一开始并没有名字,1981年地名普查时才正式命名。而今,老街不断变迁,老房拆迁改造,新店面提升了形象;道路不断延伸,穿越城市的多条主干路,南通北达,出行便捷。生活在这条街的人们,感受着这一变化,幸福感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