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0日
第06版:06

乡村蝶变的“赵庄子密码”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冬日,行走在孟村回族自治县牛进庄乡赵庄子村,一幅村庄洁美、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和美画卷展现在眼前。近几年,赵庄子村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今年,获评第一批河北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增颜值 宜居有“面子”

暖阳遍洒,让赵庄子村多了一份安静祥和。柏油路穿村而过,街道宽敞干净,这一切都在展示着,持续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在改变村民们的生活。

“这两年俺村的变化忒大了,尤其是村里的路,现在是又平坦又干净。听说接下来还要继续进行绿化、美化、亮化,在村里住着,一点儿也不比城里差。”村民赵相忠满是自豪。

“路净了、景美了”,是赵庄子村民对周边环境改变最真切的感受。

“别的不说,原来俺家门前的道坑坑洼洼,就怕下雨。后来,村里把那条路修成了大道,还安上了路灯,出门忒方便。”为村貌变化由衷高兴的,还有村民赵金旭。

这份满满的幸福感,离不开赵庄子村持续推进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

“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乡村,是提高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途径。新一届‘两委’班子上任后,组织开展了多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让村庄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赵庄子村党支部书记赵立华说。

筹集资金15万元,建设污水管网,在主要道路铺设排水管道1200余米,把生活污水引入主管道后,收集到一个27立方米的大铁罐里,再定期把废水拉到污水处理厂,彻底解决排污难的问题;

紧盯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绿化美化行动,在池塘边和村里栽下100棵银杏树和1700多棵绿化树;

净化坑塘,让原本被垃圾杂草环绕的臭水坑,变成绿树环绕的观光湖,成了一道风景线。铺设上健身步道,还是遛弯儿休闲的好去处。通过合理铺设进水、排水管道,实现了雨水入湖、湖水入渠;

硬化村庄道路,铺设路肩,将崎岖不平的小街小巷变成宽敞平坦的大道;

还有村民主动捐款安装路灯,助力亮化工程建设,方便乡邻夜间出行;

……

“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就像一双神奇的‘魔术手’,抹去了脏、乱、差的旧标签。现在,不光白天美丽宜居,就连晚上也靓丽迷人。”赵立华说,近期,他们不仅在观光湖里放养了天鹅和锦鲤,让生态美景越来越多,还在周边的围栏上进行了灯带亮化。夜幕降临,散发着幽光的赵庄子村,在如墨的夜空中,如一块宝石般熠熠生辉。

目前,崭新、宽敞的党群服务中心也正在建设中,届时,赵庄子村还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育新风 “里子”有内涵

乡村美,看“颜值”,更重“气质”。通过移风易俗促成文明村风,凝聚发展合力,是赵庄子村蝶变的第二部曲。

赵立华说,一道道靓丽风景线的背后,是干部、群众不计报酬、出工出力的无私奉献。而这股众人一心的凝聚力,就来自于不断浓厚的文明乡风。

推进移风易俗,赵庄子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倡导红白事简办,为大伙儿办实事。

“办喜席每桌不超过500元,婚车不超过6辆,严禁酗酒、猜拳、寻衅滋事等不良现象;办白事儿实行三日葬原则,每桌宴席不超350元,用车不超过10辆,杜绝出大丧、办长丧,不吹喇叭、不唱戏,推行办事不饮酒。”不仅如此,红白理事会还严格控制参宴范围,严禁随大礼,禁止一家有事、全庄吃喝。倡导乔迁新居、庆生祝寿、满月过岁、升学参军等喜事不收礼、不请客,摒弃攀比、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习气。

“经过这两年的实践,俺村绝大多数村民都接受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理念,也看到了村‘两委’是真心要办实事儿,愿意为村里作贡献的人越来越多。”赵立华说。

让文明新风越来越浓,赵庄子村“两委”还更新了《村规民约》,对村民进行正面引导。“尊老又爱幼,家和万事兴”“勤俭来当家,摆酒不铺张”“做事不浪费,生活才会好”……朴实的字眼中,满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传承尚学重教的优良传统,激发晚辈励志向学,赵庄子村还成立了教育基金会,每年举办优秀大学生表彰活动。目前,已为40余名大学生发放奖学金,推动全村关心、支持教育,鼓励孩子们勇敢追梦。

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为老人送去节日问候;炎炎夏日为环卫工人送解暑西瓜;寒冷冬日慰问困难群众送温暖……文明乡风已浸润到了赵庄子村的各个角落。

兴产业 “腰包”鼓起来

气温骤降,走进赵庄子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地头,麦苗盖着厚厚的“雪被”,正经受严寒考验。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集体种田,见证了全村人的团结奋斗,也证明了盐碱地同样能成为丰产田。”回想起合作社不久前举办的首届分红大会,赵立华激动不已,“卖了粮食后,除了流转之初每亩地给村民支付的600元流转费,每亩地又额外分红349元,大伙儿别提多高兴了。”

他说,赵庄子村有可耕种土地1850亩,由于多是不同程度的盐碱地,再加上村民们多外出务工、经商,闲置下来的土地不少。

“这些盐碱地,不失为宝贵的沉睡资源。”经过商议、表决,赵庄子村决定由党支部领办股份经济合作社,整合全村土地资源统一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精细化管理。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难题,还能给村民带来收益,也能鼓起村集体的“腰包”。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有四大好处。第一,把碎片地整合耕种,能把原来不受重视的盐碱地唤醒。目前,合作社已经流转了1500多亩土地。”只听他娓娓道来,“集中经营,就有了第二个好处,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理念能大展身手,把盐碱地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播种前检测土壤,实现测土配方施肥;给土壤“测体温”,根据地温等实时数据组织生产;每到关键节点,及时飞防药剂和营养液……有了科学种田技术的加持,合作社种植的小麦平均亩产达350多公斤,玉米每亩地收获1050多公斤鲜槌。

“第三个好处,就是一个字——省。原来浇一亩地要100块钱,现在只要70块钱;原来一亩地要用90块钱的肥料,现在规模采购,只要60元。除了省钱,还省人力,今年秋天收割玉米,秸秆粉碎双车同步完成。”省下的就是赚到的,这便有了最大的好处——集体种田,能分红能受益。

“两季粮食一共卖了72万多元,按照四六分成,除每亩地给老百姓分红349元外,村集体也有近30万元的收入。这部分资金可以用于村庄建设,助残、助教。”不仅如此,还安排生活困难群众到合作社打工增收,真正实现了合作共赢。

“明年,我们计划实现全村土地流转,为土地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创收注入更多动能。同时,也将注重提升村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我们相信,只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集体种田的模式得到持续推进和完善,一定能实现村富民强。”寒风凛冽,万物萧条,赵立华的心中却生机无限。

2023-12-20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2545.html 1 乡村蝶变的“赵庄子密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