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哈薇薇
破锋八刀 五百壮士夜袭敌营
环望整个古兵器展厅,长短兵器门类驳杂富集。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槊棍棒、拐子流星,十八般兵器,形制各异、枝蔓繁复、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而静静躺在迎面展览橱窗内的3把大刀,一下子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1933年3月11日晚,皓月当空,大刀在月光的反射下发出清冷、肃杀的光。500名士兵趁着夜色,突袭日本骑兵部队营地。正在沉睡的敌军有些还来不及反应,就已做了刀下之鬼,中国军队歼灭日军5000余人,这就是著名的“喜峰口大捷”。
向记者讲述这段历史故事的是沧州市体育局原二级调研员、沧州武术文化研究学者刘永福。他说,和“喜峰口大捷”同样一战成名的还有士兵手中的大刀——“破锋八刀”,这把刀被称为冷兵器时代最后的辉煌。
提起“破锋八刀”,就不得不说沧州武术家马凤图。1925年,在西北军察哈尔督统署任参议的马凤图受都统将军张之江之命,在张家口成立白刃战术研究室,并依托研究室,成立了“新武术研究会”。研究会中聚集了众多沧州籍武术名家,如马英图、王子平、洪立厚、刘鸿庆、王桂林等人,他们集思广益,融合多家刀法,创编了一套适合与敌军近距离搏杀的刀法——破锋八刀。
“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军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8句8个动作,分别攻击对方的面门、脖子、后脑、手腕、肩关节、腹部、裆部和膝关节8个要害部位,破锋八刀由此而来。在喜峰口一役中,马凤图之子马广达,作为大刀队的一员,英勇作战,最终身受重伤,壮烈牺牲。音乐人麦新有感于大刀队的壮举,1937年创作出抗日救亡歌曲《大刀进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看着眼前这3把曾经沾过敌人罪恶之血的大刀,想象着它们曾经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不禁让人感叹唏嘘。
关公刀 主人极有可能是霍东阁
还沉浸在破锋八刀历史故事中的记者,又来到环首长刀橱窗前。“环首长刀是汉代所制,因匈奴的入侵、铁器的发展,环首长刀摒弃青铜器制作而采用铁器制作。这样制作出来的环首长刀更适合马上作战,有效地抵御了匈奴的进攻,后代很多兵器都借鉴了环首长刀的优点。”面对藏品,这些古兵器的拥有者李大树如数家珍。他痴迷收藏20多年,经他过手的兵器足有两万余件。他说,每件兵器的背后,都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时代烙印。
他边说边走到大型兵器区,拿过一把刀,向记者介绍说:“看,这是青龙偃月刀的一种,也叫关公刀。据业内权威人士考证,再结合史料中霍东阁照片上手中拿着的刀,其形状、模样,与这把刀别无二致。而且据我所知,迄今为止,全中国找不出第二把和霍东阁手中的关公刀一模一样的了,所以基本可以推定这是一件孤品。”
霍东阁何许人也?他是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霍元甲之子,而霍元甲祖籍是东光县。霍元甲逝世后,霍东阁继承父志,随叔父霍元卿前往上海,扶持创办不久的精武体育会,目的是强国强民。1923年,携侄子霍寿嵩前往印尼,组织、宣传精武体育组织,得到当地人民的赞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积极组织抗日活动,被日本宪兵逮捕。1956年,霍东阁去世,许多华侨组织联合发出讣告,悼念这位客死异乡的爱国武术家。
李大树说,这些古兵器看上去冷冰冰,摸上去硬邦邦,但它们曾经的使用者却赋予了它们温度和精神,每当拿起它们,就仿佛穿越了历史时空,随着兵器的主人回到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这些古兵器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历史的讲述者。它们在刀光剑影中尽显侠者风范,在炮火纷飞中血刃敌人首级,在故乡热土上留下不朽传奇。
讲好故事 沧州武术精神绵延不绝
“品类全、品相好,其中不乏孤品、绝品,很多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甚至有些文物堪称价值连城。”这是刘永福对这次古兵器展的总体评价。
多年来,刘永福一直探寻沧州武术的前世今生,对沧州武术颇有研究。在他的娓娓道来中,中国古兵器横跨五个时期、两个时代,分别是石器时期、玉器时期、青铜时期、铁器时期、火器时期,前四个时期统称冷兵器时代。随着火药的发明,火器逐渐发展起来,在一个很长时期内,热兵器与冷兵器并用。此次古兵器展览主要集中展览冷兵器时代的青铜兵器和铁制兵器,从汉朝一直到抗战时期的兵器几乎无所不包,300多件珍品、孤品、绝品让人大饱眼福。
兵器的发展与武术的发展密不可分,而沧州武术的发展,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它集地理、经济、军事、政治以及地域品格等多方面因素。刘永福说,平川沃野,人都很直率;多民族聚居,人都很真诚;多受军事滋扰,人又很团结。所以外来的拳种、兵法在沧州都能和谐相处、包容汇聚;沧州武术人去外地,也都毫无保留、倾囊相授。无论是做事、从军还是教武,都体现出“诚、忠、义、勇、仁”,这些独属于沧州人的地域品格在与武术的结合中,焕发出耀眼的时代光辉。
冷兵器时代金戈铁马的铿锵回响,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放长击远、刀霸剑魂的制敌招术,已演化为强筋壮骨、自卫自强的健身热潮。看似已退出历史舞台的古兵器,身上承载了万千历史故事,化作了人类生生不息的精神符号,它们时刻提醒我辈不忘历史、砥砺前行,汲取文化营养,书写时代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