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
第02版:02

致富路上有“薯”光

——渤海新区黄骅市齐家务镇王花庄村发展红薯产业见闻

本报记者 康学翠 本报通讯员 韩洪安

“咱村有红薯窖了,咱们的红薯以后有地方存放了。”前些日子,渤海新区黄骅市齐家务镇王花庄村的红薯窖完工,村民们空闲时间,就过去瞧瞧,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王花庄村为啥要建红薯窖?这得从村庄的红薯种植产业说起。

上世纪50年代开始,王花庄村民就开始种红薯,那时候种得较少,村民种植多为了自家食用。近些年来,红薯种植渐成规模,家家户户都种,村民的育苗和种植经验也日益丰富。村党支部书记白义通意识到,这是一个增收的渠道,“种红薯,咱村历史悠久,要利用好这个优势,把红薯产业发展成咱村的‘摇钱树’。”

有了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就是付诸行动。虽然种的年头久,但在品种选择上,王花庄村还是“小学生”。为此,村干部们带领一些种植户外出学习,到河间红薯种植基地参观,到沧州农科院请教专家,还把专家请到村里,就种植技术和品种选择等内容,对种植户进行培训。一时间,王花庄村掀起学习热潮。

“我们现在主要种植西瓜红和蜜薯两个品种,品相好,口感甘甜,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白义通笑着介绍,在多方努力下,王花庄村的红薯产业有了起色。如今,全村红薯种植面积达600多亩,亩产3000公斤左右,平均亩产收益达万元。王花庄村的红薯育苗也成了抢手货,十里八乡的红薯种植户都来村里买苗。

王花庄村民有一个习惯,每年10月红薯收获后,不会全部卖掉,而是保存一部分到春节期间卖,那时售价高,且供不应求。如何存储红薯,村民各有各的方法,但也有弊端,占地方不说,还费心费力。考虑到村民的实际需要,征集村民的意见后,村里申请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50万元,流转土地建起红薯窖。红薯窖长20米、宽8米、高2.8米,可存放红薯25万公斤。窖内可保持恒温10摄氏度左右,存储很方便。白义通说,村民交部分租金就可存放红薯,方便大家的同时,还能增加村集体收入。

眼下,红薯窖已完工,正在进行内部装修,预计年后投入使用。村“两委”成员又盘算起下一步,“村里现在种红薯还是老式的插秧种植法,管理起来费时费人工,我们准备推广覆膜滴灌种植,不仅便于管理,而且能提高红薯的品质和产量。”白义通说,这项工作目前正在进行,到时会请农技专家来村提供指导。

随着红薯窖建成,村里的红薯种植规模会随之扩大,销售渠道也是村“两委”的关注点。今年,齐家务镇8个村成立了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宣传推介当地的农副产品和海产品。王花庄村就在其中,借助网络平台向全国各地百姓推销村里的红薯,这让村“两委”成员对村庄红薯产业发展更有信心。“下一步,我们要线上线下齐推销,让更多人知道王花庄村的红薯。”白义通说。

2023-12-22 ——渤海新区黄骅市齐家务镇王花庄村发展红薯产业见闻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2775.html 1 致富路上有“薯”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