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记者谢希瑶 韩佳诺)商务部21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我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8078家,同比增长36.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403.3亿元,同比下降10.0%。
从行业看,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941.7亿元,同比下降2.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8%。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27.6%、5.5%。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087.0亿元,同比下降15.9%。建筑业、研发与设计服务领域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32.8%和9.1%。高技术产业引资3866.5亿元,占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重为37.2%,较2022年全年提升1.1个百分点。
从来源地看,英国、法国、荷兰、瑞士、澳大利亚实际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93.9%、93.2%、34.1%、23.3%、14.3%(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新华社记者任军 吴雨)增设机构、增持股权、增加注册资本……基于对中国市场的长期看好,外资金融机构在华展业兴业的步伐不断提速。
中信保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20日表示,公司两大股东——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和英国保诚集团将分别向中信保诚人寿增资人民币12.5亿元,成为外资加码中国市场的又一例证。
自2000年开业后,中信保诚人寿的注册资本不断增加,且中英双方持股比例维持不变。20多年来,这家合资保险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公司原保费收入312亿元,同比增长16%;投资资产规模2056亿元,过去5年复合增速达36%。
中国金融市场规模庞大,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第二大保险、股票和债券市场,资本市场不断开放为外资金融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
本月,渣打证券(中国)有限公司宣布获得中国证监会颁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并计划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展业,成为中国首家自设立起就由外资股东全资控股的证券公司。拥有券商牌照后,渣打在内地的债券业务将由银行间债券市场拓展至交易所债券市场。
据了解,自2020年取消外资股比限制以来,截至11月8日,中国证监会已批准20家外资控股或独资的证券期货基金公司。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的202家银行在华设立了机构;从2020年至2023年9月末,在华外资银行增(注)资总计达187.3亿元。目前,30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均在华设有分支机构,全球最大的40家保险公司近半数进入中国市场。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认为,随着中国政策支持力度加码、出口逐步改善,2024年中国经济环比增速或将加快。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既有利于助推中国的传统产业提升竞争力,又可以为新兴产业引入更多国际资金、技术、人才、设备,更好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