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本月起实施。根据《办法》要求,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时使用的照明设施,不能对产品真实色泽造成明显改变,避免对消费者造成误导。《办法》实施后,市面上违规销售的生鲜灯纷纷下架,各生鲜市场也用更加规范的照明灯替代“生鲜灯”。禁用“生鲜灯”,相当于关掉了生鲜产品的“美颜滤镜”,消费者在真实的观感下挑选产品,可以买得放心。
“生鲜灯”的伎俩,在销售领域并不鲜见。除了生鲜产品,在服装、珠宝等领域,也有一些商家利用特制灯光,让商品呈现与本色大相径庭的效果,以此来吸引眼球、提高销量。商家的“障眼法”,其实是一种心虚的表现,正是因为他们对产品自身的色泽缺乏信心,才会企图借助“美颜”的力量,混淆消费者的判断。这种不真实的“光鲜”,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当离开特制灯光的照耀,产品最真实的容貌终将被看到,商家的信誉和市场,也会随着消费者的不断失望而崩塌。
线下“素颜”卖肉的同时,线上的“生鲜灯”也应摘掉。有句话叫“你永远买不到主播手里的那颗水果”,当今线上的美颜技术,可比线下的“生鲜灯”高了许多。一些电商平台发布的视频里,他们的产品色泽鲜亮、果肉饱满,令人垂涎欲滴。可当消费者收到真实的货物,却发现此物非彼物,有的产品不但外形与视频里相差甚远,连口感、大小也远不及主播宣传的那般。“直播带货”不能为了追求销量夸大其词、欺骗消费者。此类涉嫌虚假宣传的行为,亟待规范和整治。
被过度美颜的不止各类物品,还有风景。不少游客都有这样的体会:在网络上看到某地拍摄的“绝美”风景,忍不住前去“打卡”。但是,当不远千里到达心中神往的“圣地”时,才发现那些期待中的美轮美奂,只在视频和照片里存在。屏幕那头莺飞草长,屏幕这头草木荒芜,成为了部分景区的真实写照。通过景区宣传促进旅游、带动消费值得鼓励,但商业宣传应把握好尺度,与其在“滤镜”上下功夫,不如把更多精力放到景区打造和服务提升上,赢得消费者的“口碑”,才能真正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