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练手语促沟通
“美——好——生——活……”冬日的暖阳透过玻璃窗,在屋内洒下一片金黄。河间市特教学校启音班里,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段姝婷正耐心地教孩子们识字发声。她把学生的小手放在自己的喉咙上,让他们感受声带振动,然后鼓励孩子们大胆开口,一遍又一遍地示范、纠错,直到学生发音正确为止。
这,就是段姝婷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
刚来到启音班时,摆在段姝婷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沟通。听障生的主要沟通语言是手语。虽然上大学时学习过手语,但是想要和听障生有效沟通,更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要看懂他们的手语。听障生的表达习惯往往是将一句话的重点放在前面,比如,“晚上七点吃饭”这句话,听障生常常会这样表达,“吃饭,晚上七点”。
刚接触听障生教育的段姝婷常常被学生的手语搞得眼花缭乱、一头雾水。于是,上课时,她就找一名沟通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当小翻译。下课后,她不仅向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还时常和孩子们一起用手语聊天,了解他们的手语表达习惯。
虽然班里只有10个学生,但分成了5个年级,段姝婷备课、上课的工作量很大,每天都嗓子干哑、胳膊酸痛。即便如此,段姝婷丝毫不敢懈怠,她立足课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反复打磨课程,常常深夜还在翻阅参考书和手语书,手语、图画、实物,分层教学、一生一案齐上阵,只为把内容讲得浅显易懂,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有所收获。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多名毕业生成功考入石家庄市特殊教育学校继续深造。
她还原创抗疫歌曲《共守一个冀》并担任手语指导,带领老师们创编《不忘初心》《我和我的祖国》《国家》等多首手语歌,让听障生“唱”出心中的爱国之情。
十个孩子一个“妈”
“在家里他们是父母的宝贝,到了学校,就是我的宝贝。”提起她的10个学生,段姝婷脸上露出了宠溺的笑容。
小潇(化名)今年刚满六周岁,刚入学时她胆子小不敢与人交流,总是静静地坐在角落里,回答老师提问时也只是点头或摇头。段姝婷牵着她的小手,为她逐一介绍班里的同学,带她熟悉校园,与她谈心聊天,了解她的爱好和习惯。渐渐地,小潇敞开心扉,融入了这个温暖的集体。现在,小潇不仅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主动向老师打招呼,有时下课还会跑过来对着段姝婷做个鬼脸儿,逗得她开怀大笑。
班里的小美(化名)在智力、听力和言语方面都存在障碍,家长对她的照顾和管理也有所欠缺。每次来学校,小美都是顶着凌乱的头发,挥舞着小手奔向老师。段姝婷没有嫌弃,细心地给小美洗脸、洗头、剪指甲、换衣服。
她用母亲般的爱温暖着这些特殊的孩子,学生们更是与她亲如一家人。
送教上门百余次
除了班里的10名学生,一些因重度残疾无法正常上学的孩子也牵动着段姝婷的心。3年来,她先后为4个孩子送教上门百余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她详细制定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和个别化指导方案,努力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小雪(化名)家庭困难,三代人蜗居在不足50平方米的房子里。她的姥爷去世了,年迈的姥姥眼睛刚做完手术,离异的妈妈还患有智力残疾。得知小雪的情况后,段姝婷心疼不已。但是每次去上课,段姝婷依然会把最灿烂的笑容带给她,也带给她家里的每一个人。小雪无法正常坐着上课,段姝婷便跪在床上,教她识字、数数、认识颜色、认识形状……还通过手指操、拼图、串珠、积木等游戏,训练她手部的精细化动作。每次完成练习后,小雪都会高高扬起她的小脑袋,等待段姝婷的夸奖。
有一次上完课,小雪的姥姥叫住段姝婷,拿出一本挂历:“段老师,你对小雪太好了,我们一家人都特别感谢你。家里也没什么东西,这本挂历权当我们的谢礼吧。”
回到学校,段姝婷把挂历端端正正地摆在办公桌上,激励自己坚持不懈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