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
第05版:05

新的一年 愿你和我 心怀阳光 步履坚定 不负热爱 勇往直前

记录2023

运河古巷武风浩荡

刘焘后人指认先祖府邸旧址

薛冠智老人一生矢志于水利事业

青县马厂炮台又有新发现

“狮城好兵”获表彰

沧州日报读书会来到大运河畔沧曲书舍举办活动魏志广 摄

文盛武兴

探秘文化的底色

沧州文脉流长,武风泱泱,文盛武兴是沧州文化的底色和亮色。

自从沧州城依河而建,这里很快成为人才荟萃之地、文风昌盛之区。沧州城区段运河沿线的学校曾经星罗棋布,就是最好的证明。

春风十里的日子,一群文化爱好者沿着大运河的流向,走访运河沿岸学校,探究几百年办学史。在这里可以看到自古至今沧州几乎所有的教育形式:庙学、书院、社学、书舍、义学……可以寻觅到沧州最早的新式教育学堂、最早的女子学校、全国最早的训盲学校。

如今,这些学校有的延续至今,有的改建为文化传播的新场所。这些学校反哺沧州,让沧州文化更加灿烂多元,逐渐形成了包括诗经文化、运河文化、渤海文化、医药文化、武术文化、杂技文化在内的特色文化脉系。

沧州是武术之乡,历史悠久,名家辈出。然而,沧州武林到底什么样子?为什么自古以来这片土地武风炽热、习武者众多?武者之间如何交往?师徒之间怎样传承?刀枪剑戟的背后包含着怎样的文化含义?岳天逊与杨晨明,一对“80后”的师兄弟,专门寻访老武师,通过视频拍摄的方式,新视角、新形式传播沧州武术。他们的目标是:通过一段段老故事,还原沧州真武林。

寻脉沧州文化,我们一直在路上。

初春,在国家级非遗吴桥杂技代表性传承人于金生的杂技小院里,感受吴桥杂技源远历史和守正创新;盛夏,由省儒学会组织的诗经旅游团,来到诗经传承地河间,拜谒毛公墓,感受诗经文化的魅力;早秋,在武风浩荡的运河古巷建华街上,众人携手再现泱泱武林风;深冬,一场大雪点燃人们生活的激情,来到新建的景区街区园博园、南川老街等处纵情玩耍。非遗馆、沧州坊、朗吟楼、南川楼等,成为沧州文化的新地标,也成为宣传沧州的最佳打卡地。

狮城的美不仅在城市风景上,更在精神气质和文化根脉上。

杨金丽

发现运河

呈现魅力与风情

一条河千百年岁月留踪。《发现·运河》栏目立足现实,洞见古今,希望透过这条河打通历史时空,为沧州段运河发现更多或鲜为人知或激荡人心的故事,让城市的色彩更斑斓、运河的风情更迷人。

运河两岸多名楼,沧州也不例外。历史上,文人墨客留下不少浪漫诗篇。而今,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之机,出现在沧州不同历史时空的运河三大名楼——清风楼、朗吟楼、南川楼,以新的面貌和风姿,重现世人面前。这三座楼各有何历史?首建于什么朝代?有哪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传说?《三楼壮城色 朱翠满鲸川》穿越岁月风烟,一一解答历史名楼背后的故事,或讲诗经文化,或说沧酒故事,或叙帝王将相、长芦盐运使司的历史兴衰,让人们在游览名楼的同时,更多一份对沧州历史的了解、文化的自信。

“沧州好人”是沧州叫响全国的品牌,其源头是在沧州绵延几百年的救火会。通过寻访我们发现,它其实就隐藏在运河畔的镇武庙与张仙阁中。如今,老人们还能讲述救火会会长守苇坑、习武术、救火情时的种种情形。

刘焘,明代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沧州名人,其府第就在沧州城边运河古巷建华街上。文武兼备的他,也是有史以来最早记载的沧州武术家。这一发现令沧州史学界眼前一亮。

我们还开设“我家住在运河边”“寻访运河岸边博物馆”等栏目,多方报道运河故事:枕河而居的六代中医世家、武术家霍元甲祖籍东光运河边、世居运河畔传承几代人的王家铁匠铺、充满沧州元素的石狮艺术馆、由一座百年医院旧址打造而成的博施博物馆、汉服文化体验馆……这些报道呈现出多彩运河风情。杨金丽

匠人匠心

一生只为一件事

4月15日,戏曲“国宝”裴艳玲用精彩绝伦的演唱在天津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身体羸弱,她毅然登台,这背后,是她对戏曲一生的热爱和坚守。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脚踏实地、专心致志,一步一个脚印,一生只做一件事。今年4月,我们开设“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栏目,一个个躬耕的身影,为我们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匠心精神。

薛冠智,这位82岁的老人,依然可以准确清晰地描绘出沧州境内每一条水系的图纸,说出每一条河流的名字。年轻时,他参与几十项水利工程的规划、勘察,编写了80多万字的水利志书;76岁时,又编写了160多万字的志书……而今,他的水利事业依然在继续。一辈子有多长?薛冠智用不息的脚步给出了答案。

80岁的黑麟蛟,和动物打了近60年的交道,研发的药品获得国家专利并行销全国,出版的专著被动物医学界视为业内指导教材,两次获“终身成就奖”;为探寻泊头历史文化,年逾花甲的范凤驰,奔走于各村落,笔耕不辍;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中心的孙冬生,40年倾注心血,在盐碱地上种出了绿色梦想;还有扎根基层30多年的乡村教师赵广山,倾情于林果研究的果树专家刘进余,一生钟情枣树、心系枣农的沧州枣树研究会会长王超……为了挚爱的事业,他们执着、奉献了一生。

于平凡中坚守,便是不凡。是他们,让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闪闪发光。

杨静然

挖掘历史

发现城市根与魂

沧州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千年历史、悠悠文明赋予它斑驳的色彩、深邃的目光。走近她、触摸她,不难发现,这座城市的根与魂,无一不浸透着文化的脉搏、历史的力量。2023年,我们依然奔走在挖掘历史、留住记忆的路上。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离休教师孔繁根是肃宁县人,作为一名摄影记者,他穿过枪林弹雨,用镜头为共和国留下了一幅幅珍贵的影像,真实记录了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如今看来,仍让人心潮澎湃。

和他一样执着于留住历史影像的,还有博施博物馆馆长于龙华。多年来,他一直通过各种渠道挖掘博施医院背后的沧州历史。几番努力下,终于找到了百年前英国医生在沧州期间拍摄的珍贵影像。运河风情、沧州旧貌、民俗文化……翻看这些老照片,就仿佛展开了沧州历史的一页。

而在青县,有一群人与时间赛跑般地打捞历史。他们行走乡间,寻访旧事故居,打捞各类文史资料。一段段历史,在他们的不断追寻下,有了清晰的面容。

红色文化,也是沧州历史上厚重的一页。

一座隐藏在村庄地下的医院,600多名八路军伤病员在人民群众的保护下得到救治,这就是泊头西辛店乡军王庄地下医院创造的奇迹;“八一”前夕,盐山县韩集镇南马庄村98岁的抗战老兵马秀云重返故地,为人们讲述了仉鸿印的戎马一生和韩集伏击战的战斗故事……硝烟已去80余年,但那段军民同仇敌忾的红色历史,却从未被人们遗忘。

杨静然

狮城好兵

彰显军人正能量

他们有的是两次参加大阅兵的武警,有的是翱翔蓝天的空中猎鹰,有的是强军故事的传播者,有的是铁骨铮铮的边防战士,有的是“许三多”式的海军,还有的是拾金不昧的“沧州好人”……他们的故事各有不同,却都精彩纷呈,他们驻守在大江南北,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狮城好兵”。

为营造关心军人、尊崇军人的浓厚氛围,沧州军分区政治工作处联合驻沧部队、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沧州日报社共同开展了2023年度“狮城好兵”风采展示活动。3个多月来,我们集中报道了30名驻沧部队、沧州军分区及各县(市、区)人武部推荐的优秀驻沧官兵和沧州籍官兵。经过评选,赵梓策、王义正、崔亚光、井昊然、李喆、张红志、崔冠楠、高令健、白云海、苏许龙荣获2023年度十佳“狮城好兵”称号。

“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为喜迎“八一”建军节,7月31日下午,沧州市迎“八一”先进典型颁奖仪式暨双拥文艺晚会隆重举行,“狮城好兵”在会上受到表彰。600多名党政军民代表齐聚一堂,畅享军民鱼水深情,共谱军民团结之歌。

脱下的是军装,不改的是忠诚,虽没有了硝烟,但依然是兵的本色。市领导向“狮城好兵”颁奖,将活动推向高潮,激励广大适龄青年树立从军报国志向,在全市营造学有楷模、干有榜样、行有标杆的积极氛围,引导广大青年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建功成才,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沿海经济强市贡献更多强军正能量。寇洪莹

温暖感动

感知城市的温度

2023年,温暖和感动与我们一路相伴。

每天清晨,沧州爱心粥屋都会升起缕缕炊烟。为了让早班的清洁工吃上一口热乎饭,拂晓中,一群爱心人士就从城市各个角落赶赴这里。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城市因这个小小的粥屋而充满爱和温暖。

青县人和镇村孝老食堂,另有一番温馨景象:志愿者们一顿忙乎,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老人们边吃边聊,脸上是幸福的笑容。4年时间,从一个村到一个县、再到全市各乡镇,这缕爱的炊烟,升起在我市更多孝老食堂。

我们还经历了一个个感动。

广东佛山九旬老人张仕甘从小与家人失散,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家乡和亲人。经过本报联系,仅用3天时间,就帮老人找到了家乡和亲人,圆了90年的寻根梦。

安徽黄山90岁抗美援朝老兵齐家义也有个心愿:把老战友刘竹林烈士的照片送到烈士后人手中。岁月流逝,千里路遥,兜兜转转,这一心愿终于在今年实现。手捧叔叔遗照,家住海兴农村的烈士侄子仰头长叹。

这些人的身影,也足以令人感动:默默给老八路烫碑的人,终于在两年后找到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一份崇敬;那个曾躺着义务教课的老师王硕,用捐献遗体的方式,走完37岁生命;市人民医院安宁疗护病房,用一场精心组织的金婚庆典,让老人不带遗憾地走完生命最后阶段;6天驰援北京、涿州、德州三地的吴桥利剑应急救援队,在抗洪抢险中留下沧州英雄的身影……是他们一次次温暖感动了我们,也让这座城市更有温度和暖意。杨金丽

书香沧州

做读书的环视者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悦读悦美”版面陪伴大家度过了一个有深度、有广度的读书年。我们做读书的环视者,开展丰富的读书互动活动,报道读书达人和读书团体,刊发数十篇深度有趣的读书心得,推荐大量好书新书,为书香沧州建设发挥了主流媒体应有的引领作用,让读书逐渐走进每一个家庭。

桑林群翠解诗意,拂面清风凉意浓。在桑葚收获的季节,“读书改变了我”读书征文大赛颁奖仪式在泊头千年桑林间举行。自征文活动开展以来,收到了来自江苏、广东、北京等全国各地及我市稿件200余篇。大家倾情讲述自己的读书故事,生动且感人,引起读者热情互动。活动的开展,唤起了太多人的读书回忆,吸引更多人爱上读书。

世界读书日,沧曲书舍里,灰瓦雕梁,流水潺潺,一场关于大运河的读书活动,让人们对沧州的母亲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的作家赵卯卯、13年走完苏轼之路的李常生、北大博士刘叶涛的逆袭人生……几十位读书达人、读书家庭的书香故事濡染着整个社会的浓浓馨香。他们活跃在各行各业,有各自对读书的认知、感悟和思考。

建在车库里的读书会、集体赋能的企业家读书团体、社区共读的崛起阅读团体……随着读书氛围的日渐浓厚,大众共读的团队越来越多。他们以家庭为单位,点点星光照亮全社会的书香大道。

新的一年,希望和读者们再次携手,共度更加美好的读书时光。

齐斐斐

策划/周红红

摄影/魏志广 王少华

2023-12-29 新的一年 愿你和我 心怀阳光 步履坚定 不负热爱 勇往直前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3883.html 1 记录202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