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3日
第06版:06

迈入新一年 奔赴新希望

2024年,沧县神然生态园将继续探索南果北种,让休闲农业“旺”起来。图为生态园种植的柚子喜获丰收。

沧县农盟家庭农场正在冬剪,为蜜桃丰收打好基础。

岁序更替,华章新启,我们满怀激情踏入2024年。辞旧迎新之际,也是总结与规划接续之时。2023年,我市“三农”战线的奋斗者们风雨兼程,带来累累硕果。2024年,他们依然信心满怀,奋楫扬帆。多点拼搏,就离梦想更近一些,记者采访了几位“三农”战线的奋斗者,一起听听他们的新年愿景——

脚踏实地 积跬步至千里

■ 刘彦芹

从岁首到年终,我们一步步走过。

我们播种过希望,许下过愿望,洒下过汗水,付出过努力,遇到过艰难,得到过欢乐,收获过硕果……

我们走村入户,和百姓一起,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诠释丰收。我们和那些“三农”战线上的奋斗者,一同感受着热土的律动……

站在2024年岁首,我们依然祈愿: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我们依然扎根泥土,采撷最鲜活的“三农”新闻……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来到沧州,就盐碱地综合利用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带来了机遇。今年,我们将从工程、育种、种植、推广、加工等方面切入,继续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旱碱麦种植推广亮点;将继续走进科研部门、走到田间地头,探寻一粒种子的奥秘;关注新农人,挖掘新业态,我们将深入到相关产业中,探究其在盐碱地上的种植效果和增收成效;持续与相关研发团队及加工企业对接,关注、宣传最新科研成果及科研成果在企业转化情况,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沧州样板。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典型引领,聚焦新发展理念和主导产业升级,从2023年开始,我市计划利用3年时间,分批推进全市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开展“百园提升”行动。立足8个提升主题,瞄准30项提升目标发力,各现代农业园区不断提升装备、服务和产业化水平,带动县域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记者将继续走进园区,探索现代农业园区如何打破传统经营思维,以新理念、新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向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

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市各地不断创新治理内容,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移风易俗、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方面,促进村庄由内而外美丽蝶变。2024年,期待更多乡村探索出凸显自身特色的振兴模式,让农村更宜居。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新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更美的风景永远在前方。让我们凝聚奋斗的共识、激扬奋进的力量,脚踏实地,积跬步而成就千里之途!

市农科院加工所:

强科研活力 促精深加工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薛 文

“2023年,我们开展了多次专家行活动,到多个县(市)调研座谈,了解当地企业的生产瓶颈和加工技术需求。今年,我们将瞄准加工业的薄弱环节,围绕优质农产品资源,进一步开展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研究,不断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展望202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副院长、市农科院加工所所长刘贞贞思路清晰。

去年7月,由市政府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和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承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正式运行,为我市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科研活力。

研究院下设旱碱麦加工与制品创新研发中心等6个研发中心,建有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高质量创新发展全国技术中心等科研与转化平台5个,目前还有4个中试车间在建,旨在通过开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研究,助力我市乃至全省农产品加工产业提档升级。

为了以更加精准的技术服务助力农产品加工业,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还组成了联合专家调研组,到青县、献县、泊头等多个县(市)调研座谈,通过介绍主要科研成果、了解企业发展问题和技术需求等,加强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合作力度。

“农产品加工业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很多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的意识还不到位,目前多存在以初加工为主、科技含量低、加工链条相对较短等问题,大大限制了产业发展。”刘贞贞说道,“解决这些问题,科研的力量不容忽视。”

除通过座谈帮助企业转变发展思路之外,研究院还不断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发力。目前,挖掘与分析旱碱麦独特品质、延长面花常温货架期,旱碱麦适度加工的科研实验已取得相关成果。瞄准高品质蔬菜的精深加工,相关科研团队正以青县羊角脆为原材料研发复配瓜菜汁。此外,特色农产品功能挖掘、水产品特色品质的挖掘也在进行中。

“目前,全市的精深加工产业还有很大提升空间。2024年,我们还要着重探索‘交钥匙’工程,从加工原料的选择到厂房设计、设备选型、生产线的组装集成以及产品研发等全链条进行指导,帮助企业少走弯路,促进产业快速起步。”刘贞贞说道。

渤海新区金丰公司:

种好旱碱麦 面花香飘远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年的味道来了,面花预订中。自有基地种植的黄骅旱碱麦原料,老肥发面,纯手工制作有嚼劲……”一大早,沧州渤海新区金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王长松就在朋友圈“吆喝”起来了。配图中,一只只面花小巧精致,甚是喜人。

金丰公司一直以旱碱麦种植为主营业务,王长松缘何卖起面花来?

“今年,除了种好旱碱麦,我们还想往深加工方向延伸,把我们种的旱碱麦让工厂代加工成面粉后,自己生产面花,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出收益。”王长松道出缘由。

王长松从事农业生产多年,挖掘盐碱地的致富潜力,是他不懈追求的目标。这些年,他不断发展规模化种植基地,想尽办法让白花花的盐碱地变成金灿灿的丰收田。

“在管理中,除了坚持良种、良肥、良药、良机、良法、良策等标准科学种田,我们还特意通过有机肥来改良盐碱地,提升地力、松土养根,助亩产提升。”王长松说,机械化代替人工作业,种植流程标准化,不仅能实现稳产增收,还能助力产出高品质旱碱麦。

“虽然粮食产出相对稳定,但近几年地租、农资、人工等持续上涨,收益空间被压缩了不少。发展面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也是想进一步减少产业发展的风险,拓宽增值空间,通过二产带动一产。”今年,公司将旱碱麦种植规模扩大到了近9000亩地,打造面花产业的充足原料基地。

萌生了延长加工产业的想法后,王长松迅速行动起来。整理加工车间、购置生产设施、雇佣搕花工人,风风火火地投入了生产。

“得知我们生产面花后,已有多个客户下单订购。目前,我们正在注册面花的商标,除了自己生产面花外,还计划带动周边的面花加工作坊一块销售,让咱盐碱地的特色美食,名扬更多城市。”浓浓麦香,为王长松带来了更多发展动力。

沧州元早公司:

推广小酸枣 创富盐碱地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天寒地冻,枣园里已没了活计,沧州元早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晨西却依旧闲不下来。砸枣核、取枣仁、测数据……每一道程序他都做得认真又细致。

“别人种枣看重的是枣果,我们不一样,只要枣仁。我现在比对的是药用酸枣,虽然有些品种丰产性能好,但出仁率不行,该淘汰的就得淘汰。经过仔细筛选,留下真正好的品种进行推广。”王晨西介绍道。

他说,不同于其他枣果,酸枣的枣仁可以入药,多用于治疗睡眠障碍,在中医药治疗中需求广泛。但是,酸枣的市场年供应量严重不足,有效成分含量缺失,价格逐年攀升。现在,每公斤酸枣仁的价格已涨到了近千元。

不仅如此,由于酸枣多在山区野生,靠天生、靠天长,在市场需求的催生下,甚至有人为了抢先占枣,截了整枝搬回家。

这便让王晨西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掠夺采摘,山上的酸枣越来越少。如果能发展规模种植,产量稳定,就是最大的竞争优势。而且光要仁,枣肉烂了也没事,不怕收获期遇上连阴雨天气。”

为此,他专门赶赴多地考察,引来多个品种,开辟出实验地试种。不仅如此,还借助市农科院的技术力量,进行出仁率及药效等检测,筛选优秀品种。

“去年,我们已经审定了2个药用酸枣品种。其实,除了枣仁大有利用空间外,酸枣浑身都是宝。春天摘下的酸枣芽,可以做成茶叶,营养丰富。酸枣的果肉可以做成果汁饮料。就连剥仁剩下的枣核碎屑,都能用作活性炭,做成枕头。”

他说,由于酸枣还耐盐碱、耐瘠薄、耐干旱,适应性比较强,也非常适合在盐碱地推广种植。

“虽然酸枣产业的致富潜力不小,但农户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到位。今年,我们要在筛选优秀酸枣品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欢迎广大农户,尤其是东部县(市)的枣果种植户来基地考察、交流,了解酸枣产业。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让更多酸枣苗扎根盐碱地,助力增收致富。”掘金小酸枣,新的一年,王晨西坚持不懈。

海兴县后刁村:

领办合作社 传承老手艺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史得江

磨豆、点卤、压制……走进海兴县高湾镇后刁村的石磨卤水豆腐房,浓郁豆香中,工人们娴熟地加工着豆制品。

“我们后刁有多年的石磨豆腐生产传统,这些年,不仅被咱当地人熟知,在天津也小有名气。近期,后刁多层石磨卤水豆腐制作技艺还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说起这份“老手艺”,后刁村党支部书记邢广法满是自豪。

让他高兴的,不只是这份特色文化的传承,还有因此壮大的集体经济。

“深挖我村的石磨豆腐文化,我们面向村民募集股金14万元,成立了农作物加工合作社,聘请有经验的老师傅进行技术指导。目前,可日产石磨豆腐500公斤,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邢广法打开了话匣子。

他说,后刁村新一任“两委”班子上任以来,一直把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开拓增收思路,盘活身边资源。

1700多亩盐碱地,也在后刁村壮大集体经济的探索中重焕生机。

“我村共有土地2600多亩,都是盐碱地,除了部分土地有水浇条件,大部分是看天吃饭。这些年,村民们陆续外出打工,一些土地不是闲置下来,就是流转给了种粮大户,落到户家手里的钱寥寥无几。”盐碱地备受村民们“冷落”,但后刁村“两委”却觉得,这些沉睡资源,不失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好机会。

邢广法说,萌生规模化经营盐碱地的想法,还跟河北鑫海控股集团的爱心企业家有关。2021年,这位企业家回乡探亲,正赶上秋涝,看着老百姓从水里一点点把粮食背出来,深感种田不易。“发展集约化、机械化种田,让老百姓少受点累”的想法在他心中萌了芽。

参加乡村振兴培训班、到多个发展土地托管效果喜人的地区考察后,邢广法越发觉得,盐碱地也大有文章可做。“每到收获季,打工族、上班族都得回家帮老人收庄稼,一天就得耽误三四百块钱。我们将土地流转过来集中耕作,正能把大伙儿从地里解放出来。村民们以地入股,除了分粮保底,还能得分红,村集体也能因此鼓起钱袋,实现共赢。”

借鉴成功经验,后刁村“两委”决定采取党支部领办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模式,风风火火干了起来。由村集体成立农业发展公司,河北鑫海控股集团捐助资金260万元,用于公司经营及购置收割机、拖拉机等大型农机具,作为集体资产入股合作社,占比40%。村民们则以共计1700亩地入股,占股60%。种植有了收益后,按比例四六分成。

“有了现代农机作保障,不光田间管理的效率和精度提升不少,每亩地两季也能节省200元支出。农技专家定期下乡给我们指导技术,种植管理更加科学、安全。”依托良种、良技、良机,去年,这片盐碱地交出了亩产260多公斤旱碱麦、550多公斤玉米的好成绩。

规模化经营不仅让仓廪粮丰,就连平日里不受欢迎的秸秆也有了好去处——作为饲料销售,每亩地还能收入200多元。

看到公司种植的效果不错,又有村民陆续将土地流转出来。目前,合作社的耕种面积已达1800多亩,几乎覆盖了全村可耕种农田。

“今年,我们计划新建烘干设施,让粮食储放更安全。还想加工旱碱麦面粉,把产业链条向面花加工延伸。去年试种了水果玉米挺成功,今年我们还想发展水果玉米深加工。除了石磨豆腐,我们还想加工黑大酱等传统美食,在增效的同时,让更多‘老手艺’得到传承。”新年伊始,盘算着更多增收渠道,邢广法满是期待。

2024-01-03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4294.html 1 迈入新一年 奔赴新希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