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杰
日前,在市第一幼儿园的“木悦坊”活动室内,美术老师吴东昊刚刚完成3幅仿古山水的木板烙画,笔墨鲜活,意境文雅。他准备在下节国画启蒙课上给孩子们进行展示。
今年31岁的吴东昊是秦皇岛人,2022年来到市一幼工作,教孩子们做木制手工和绘画。他擅长国画,在工作之余绘制了几十幅运河两岸的古树。
近两年,我市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运河两岸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的城市生活与历史文化结合,穿城而过的大运河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此环境下,市一幼组织各类“运河文化”主题活动,让孩子们了解运河上的建筑,寻访运河畔的美食等。
2022年春天,来沧不久的吴东昊通过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类与运河文化有关的活动,对运河、对沧州的了解不断加深。运河大堤年代久远,古树众多、姿态各异。这些珍贵的树木树冠相交、亭亭如盖,一次次闯入吴东昊的视线,仿佛在向他低声诉说沧州历史的变迁和运河文化的传承。这些饱经岁月风霜洗礼的“活文物”给予他无限的遐想和创作欲望,从那时起,每逢工作之余,他都会背上画夹到运河沿岸写生。
记得有一次,他带孩子到百狮园游玩。当时,大家或围在码头上看船,或到沧曲桥前拍照,可他的目光却被码头和桥之间的一棵树吸引了。“4月初的季节,那棵树一部分还是干枯的,一部分已有了新生。”吴东昊说,第二天他就独自一人来画那棵树。古运河边,一张画纸平铺开来,他用眼看、用心品,细笔精雕面前的树木、石狮和拱桥,然后又结合画面意境,巧妙勾勒远方建筑物以及云雾背景,一近一远,虚实结合,整幅画作的画面豁然开朗。吴东昊清晰记得,那幅画他整整用了3个多小时,虽然相比后来的画作略显稚嫩,却值得珍藏——大运河沿岸的一景一物从此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每次出来写生,少则半天,多则一日。能将运河两岸不同角度、不同季节的景致呈现在自己的画纸上,是件非常满足和幸福的事。”吴东昊不仅在市区画,还经常开着车一路走一路看,遇到心仪的风景就停下来,很多时候自己也不知道走到了哪儿、车子开出去多远。
“这棵柿子树是我刚入冬时在园博园附近找到的,当时受摄影朋友照片的启发,用了一个仰视的角度来呈现。”吴东昊说,现在自己每每从短视频或朋友圈看到有别具一格的树,就会找过去画下来,他的脚步遍布大街小巷,也因此快速认识了沧州更多的地方。
在吴东昊看来,写生有其独特的魅力,可以带他体验自然的鲜活感和陌生感,促使自己放下经验去解读自然。他说,对运河的寻访不会停止,等天气暖和些,还会去画一些运河沿岸的建筑,他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这座城市持续“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