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康 宁
“打球吗?”“下了班一起去健身呀!”“这周末全家一起骑行去郊外。”……时下,运动健身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日常。但与此同时,一些人因运动不当导致的损伤,却与强身健体的初衷背道而驰。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今天,不仅要勤健身、常健身,更要懂健身、会健身。
两年前,刘辉加入了长跑队伍。从最初只能跑几百米,到现在每天晨跑10公里。刘辉在健身路上,越跑越自信。
随着城市绿地和体育活动场所的增多,他经常遇到正在运动的亲友,大家互相鼓励带动,健身热情高涨。
“每一次跑步都是一次畅快的体验,日积月累下来,感觉自己充满活力。”刘辉说。对他而言,跑步就像喝水吃饭,已经完全融入他的生活,不跑就觉得浑身不舒服。
然而,最近刘辉却不像以前那样肆意奔跑了。他开始密切关注运动手环显示的实时心率,并据此调节步调和跑步里程。
这样的转变源自一次自体评估。
经过评估,刘辉跑步的最大心率达到180次/分至190次/分,根据目前的肺耐力水平,健身教练建议他改变跑步习惯,通过间歇的高强度运动将最大心率控制在160次/分至170次/分,逐步改善和提升心肺耐力,否则可能会导致心肌过度肥厚,引发扩张型心肌肥大。
“运动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倾听身体的信号,特别是进行较高强度运动时,如果感到疲劳、呼吸困难或者出现异常疼痛,应马上停止运动,不要强迫自己超负荷运动。”健康指导师古立强说。
像刘辉一样存在运动误区的健身爱好者不在少数。有的属于运动过量,有的则是运动方式不恰当。
与刘辉不同,许静怡喜欢散步,她经常在午休和下班后与朋友散步,有时一走1个多小时。看着社交软件中的步数名列前茅,她觉得自己的运动量已达标,但长期下来,体脂率并没有变化,这让她很困惑。
“运动要有效果,运动方式、强度很重要。不能将每天行走1万步等同于发挥实效的1万步。”古立强说,实际上,低强度的运动未达到刺激心肺能力的效果,锻炼效果不佳。
有一种情况,在健身爱好者中更为常见——运动项目选择不当。很多人平时喜欢打羽毛球、网球,但往往不太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就盲目用力,这样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古立强举例,比如挥拍,如果上肢力量不够,而只一味追求技巧和竞技效果,可能导致肩关节、肘关节以及腰椎损伤。
科学运动的关键是多样化运动方式。不同运动对身体有不同益处,并带来不同挑战。例如,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代谢,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质量和力量,提高骨密度,如举重、俯卧撑、深蹲等;拉伸训练可以增加身体柔韧性,如瑜伽、拉伸等。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能让身体得到全面锻炼,并且增加运动的乐趣。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偏好不同,寻找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很重要。不妨去尝试不同的运动项目,了解自己的兴趣。例如,如果喜欢户外活动,可以尝试跑步、登山、骑行等;如果喜欢音乐节奏感,选择舞蹈、健身操等。
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才能拥有真正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