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话: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转眼间,《沧州日报》陪您走过不平凡的2023年,一同迎来充满希望的2024年。
我们不会忘记,成长路上,党委、政府给予《沧州日报》的指导和关怀,不会忘记社会各界、广大读者的支持和厚爱。心怀炽热,抱拥光亮,在新年开局起步之际,本报特开设“《沧州日报》,我的良师益友”栏目,通过讲述读者学报、用报和写稿等经历,以及与报纸、报人、报社相关的感人故事,记录我们与各位朋友结下的珍贵情谊,表达我们愿与大家携手共进、笃行致远的美好希望。敬请关注。
我是青县第六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今年39岁了。结识《沧州日报》缘于青县作协一次乡村振兴主题创作征文。看到征文启事的那天,我正在农村老家,惊喜地发现农民也用上了水冲厕所,回来之后便写了一篇小小说。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20年7月10日,我的小小说处女作《四叔改厕》登上《沧州日报》。这是我做梦都不敢想的。后来才知道,是我县作协主席祝相宽把征文中的优秀作品,推荐给了《沧州日报》。看着自己的作品登上报纸,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之情无以言表,顿时感觉全身充满了活力。
从那时起,我便喜欢上了《沧州日报》,关注了副刊微信公众号。每到周五,《沧州日报》都会有高质量的副刊作品发出来。看到可口的美食、奇特的风物时,我不禁流连忘返;看到传统民俗、运河边的习武者时,我不禁赞不绝口;看到运河良好的生态、繁荣的景象时,我深受鼓舞。在一篇又一篇的美文中,我感受着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更加坚定了继续写下去的念头。
一天,我在微信里看到日报人文周刊组织义卖盘古鸭梨的通讯,感动之余,写了小小说《飞翔的鸭梨》。投稿后,很快就见诸《沧州日报》。当天副刊编辑还加了我微信,约我写更多的有关运河文化的作品,作为“80后”文学新人推出。这个约稿微信,一下子激发起我的写作兴趣,连续发表了《冬菜》《两棵梧桐》《地上星河》《古河少年》等作品。2021年,又有《旗帜》《盘古王拳代代传》等7篇作品发表。3年多来,不知不觉已有20余篇小说、散文发表在《沧州日报》上。
渐渐地,我不满足只看副刊了,因为《沧州日报》上的许多新闻,都是文学创作的素材。于是,从2023年开始,我自费订阅了一份《沧州日报》。定时去单元楼报刊箱取《沧州日报》,已成为我的习惯。三年多的光阴转瞬即逝,我从一个文学写作“小白”到一名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周围很多人事变迁,而《沧州日报》就像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的好老师。
闲暇时,我总会翻阅家里的《沧州日报》。好老师对学生总是包容和鼓励的。有时回过头来看自己曾经写的文章,常常会觉得其实写得不好,甚至有诸多瑕疵,心中一半是羞愧,一半是感激。正是《沧州日报》对我的鼓励,我才有信心将一些作品投至省级文学刊物,才有自信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小小说或短篇小说征文比赛。回首看看,竟有10多篇作品发表在《小小说月刊》《大观》《中学生》等杂志上。几年来,我竟然获得了省作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征文二等奖、“相约民法典”法治故事与法治微小说全国征文优秀奖、首届“中融安保杯”全国微型小说征文三等奖、全国推理小小说优秀奖、“顺德杯”中国工业题材短篇小说优秀奖等10多个奖项。
读《沧州日报》不但催生出我的写作热情,还提高了我的作文教学能力。2023年中考,我所带的51个学生的语文平均分接近92分。
今后,我将继续紧跟《沧州日报》,扩大阅读范围,摸准时代脉搏,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教出更多的好学生。
本报记者 高海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