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5日
第5R版:

村子有“看头” 日子有“奔头”

本报记者 祁 洁 本报通讯员 冯卓非

梨园丰收果农乐 资料片

梨果飘香引客来 资料片

村民齐心协力维护村庄环境;致富新路子让生活更有奔头;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文明新风……沧县汪家铺镇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在大力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不断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推动村庄从“环境美”向“内涵美”转变。

众村民争当志愿者

“赶紧把烟掐了,附近秸秆、干草多,容易着火。”1月8日9时,刘长久在地里巡逻时,看见有人站在地头抽烟,他赶紧上前劝说。

“抽根烟不要紧。”

“真要紧了,后悔都来不及了。” 刘长久说得对方哑口无言。

刘长久是沧县汪家铺镇彭店村村民,他的专职工作并不是巡逻员,而是村里防火志愿服务队的一名志愿者。一有空,他就围着地里转,看见抽烟、烧秸秆的,及时上前制止。为了让村民时刻绷紧防火这根弦,他还专门买了一个小喇叭。“音量大,更能让大伙儿提高警惕。” 刘长久憨笑着说。

除了防火志愿服务队,彭店村还有好几支志愿服务队。这些服务队都由村民自发成立,有负责维护环境卫生的,有组织文化娱乐活动的,还有专门负责管理坑塘的。村党支部书记刘晋才一语道出关键:“这几年,村里的变化翻天覆地,村民们发自内心地欢喜,都争着为村里出力。”

过去,这村可没有这么强的凝聚力。村里没有几条像样的路,大街小巷脏得过不去眼,村民们出来进去不断抱怨。

改变,在悄然间。

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彭店村过去一陷老深的砖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村里空闲的地方被打造成了广场。村里变化越来越大,人们的环境意识也随之提升。

刘晋才说:“为了保持环境卫生,每个月,村里都集中搞一次义务劳动。最开始,由党员带头,慢慢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进来。如今,俺村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已有100多人,大伙儿都争着为村里作贡献。”

乡村游鼓起“钱袋子”

眼下,虽然梨树已修剪完,采收的梨也存入冷库,但汪家铺镇刘进士村的村民一刻也闲不住。

每天早上7时,村民刘通早早地坐在电脑前开始工作。回复信息、装箱、发快递……梨在树上时,他每天在地里忙活;梨下了树,他的工作地点由室外转向室内,线上销量一天百十斤。

刘进士村的梨之所以这么受欢迎,一方面是因为皮儿薄、个大、汁水多的好品质,另一方面源于名气。这村因明朝嘉靖年进士刘子延迁居于此立村而得名,种梨已有170多年的历史,至今村里还不少百年以上的老梨树,是远近闻名的梨树种植特色村。

“以前,俺村的梨园叫树园子,如今有了时髦的名字——‘旅游景点’,每年能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村民每亩地收入过万元。”说起梨树,村党支部书记刘汉刚打开话匣子。这两年,刘进士村依托梨树种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修缮进士墓,打造观光台、丰林园等景点,不断引进新品种,如今,刘进士村全村1600亩土地都种上了果木树。

不光是梨园大变样,村里的变化也不小,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大街小巷亮化、绿化、硬化全覆盖,“县六星级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省级森林乡村”……昔日其貌不扬的小村,成了远近有名的乡村旅游“打卡地”。

日前,趁着农闲,刘进士村“两委”正在谋划新规划。刘汉刚说,村里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框架已成形,明年要进一步细化区域,通过打造采摘区、烧烤区、观光区、农家乐等,不断丰富景点,让游客来了玩得更尽兴。

倡新风滋养“精气神”

近日,汪家铺镇杨桥村村民尹广义去世,按照村里的规定,饭菜每桌不能超过150元、总数控制在30桌以内,烟每盒不能超过10元,不请歌舞表演,孝衣是村里统一购置的,整个丧事办下来,总共花了不到万元。

而过去,在杨桥村办个丧事,再加上1万元也不够。人们误以为办得越热闹,越代表自己孝顺,村里的攀比风愈演愈烈。

为刹住攀比风,杨桥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修订村规民约。“不管家业多大,不论子女多大本事,一律一个标准卡到底。”村党支部书记李政介绍说。

如今在杨桥村,村民办事要提前向村“两委”报备,包联人员到场监督,一切事项都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村庄新风尚。李政说:“这两年,村里在改善村庄环境的基础上,新修建了文化广场和村民活动中心,村民们没事过去跳跳舞、唱唱歌,大伙儿心更齐了,气更顺了,村庄的凝聚力更强了。”

好环境塑造好村风;致富新路子让生活更有奔头;移风易俗让文明新风浸润人心……穿行于汪家铺镇各个村庄,文明乡风拂面来,幸福之花遍地开。汪家铺镇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在大力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不断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推动村庄从“环境美”向“内涵美”转变,让村庄更有“看头”,村民生活更有“奔头”。

2024-01-15 本报记者 祁 洁 本报通讯员 冯卓非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5453.html 1 村子有“看头” 日子有“奔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