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6日
第06版:06

赵秋允:当好百姓的“解忧人”

杨静然 侯东兴

赵秋允(中)为村民调解

头发简单梳在脑后,眼里总是带着温柔的笑意,纤瘦的身影在村巷中格外引人注意。然而,正是这副柔弱的肩膀却担起了为民解忧的重任,冲在了化解矛盾纠纷的最前线。

43岁的赵秋允是献县司法局人民调解中心的调解员。近年来,她参与调解民事纠纷500多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8%以上,被市司法局评为市级“优秀人民调解员”,被河北省评为“金牌调解员”,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她情系百姓、一心为民,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解忧人”。

“调解员不是官,责任却重大”

刚成为一名调解员时,赵秋允对工作并不十分了解。在她看来,农村的矛盾纠纷都是一些琐事。但是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却让她改变了想法。

一天,某村发生了邻里纠纷,赵秋允和调解中心的同事得知后,一起来到了现场。那时,她没什么工作经验,坐在一旁边聆听边学习。只见同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双方逐渐由开始的剑拔弩张变成了冰释前嫌。见到此景,村支书走过来激动地握住二人的手,说:“为了解决他们两家的纠纷,俺们不知道跑了多少趟,嘴皮子快磨破了都没有用。一想起这事,俺们村干部愁得觉都睡不好,多亏有咱调解员……”

听着村干部感激的话语,看着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赵秋允深深意识到,民事纠纷调解看似是小事,但处理不好就会变成大事,甚至发展成治安、刑事案件,不仅伤了乡亲们的和气,还影响社会稳定。调解员不是官,却责任重大。

从此,赵秋允一改在办公室坐等群众上门的做法,只要听说哪里出现了矛盾纠纷,她就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调解纠纷矛盾要尊重双方当事人,理解双方的难处和立场。把他们心里的那股怨气顺出来、心结解开,矛盾就能解决。”她说。

每当看到纠纷当事人握手言和,赵秋允心底的充实感、喜悦感便油然而生。

调解不是“和稀泥”

赡养老人、婆媳关系、财产继承、邻里纠纷……赵秋允刚工作那两年,这样的调解,几乎每天都有。

很快,她也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调解员,光有满腔热情还远远不够,必须熟知法律知识和乡风民俗。

为此,赵秋允的业余时间不是走村入户,了解不同地方的乡风民俗,就是在家里学习看书,甚至吃饭也手不释卷。他先后买来十几本相关的法律书籍学习,三天两头请教单位里的法律顾问。凭借这股子认真劲儿,她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农村调解工作中经常用到的法律知识,同时,还对全县各地不同的乡风民俗有了一定了解。

调解不是“和稀泥”,不同类型的纠纷要用不同的方法。什么情况下穿工作服,什么时候穿便装,什么情况下先聊家常后入主题,什么情况下要震慑对方,赵秋允也给自己树立了调解的原则——以法服人,以情动人,因事制定不同的调解方案。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2023年5月4日,天空下着绵绵细雨。一位老人来到调解中心,将一面写有“为民办实事、赢得百姓心”的锦旗送到了赵秋允的手中,感谢她为自己解决了困扰半年的烦心事。

原来,这位老人姓臧,是献县陈庄镇某村村民。他的妻子杨某在陈庄镇一农场打工,打工期间,不慎从三轮车上摔下来,摔断了右手腕。当时农场负责人将她送到献县某医院进行治疗,两个月还未痊愈,农场便不再负担医疗费用,自此也失去了联系。老人多次到农场讨要说法,均未见到负责人,便来到了献县司法局人民调解中心,提交了调解申请。

作为主调解人,赵秋允第一时间和老人取得联系,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和农场负责人联系不上后,她找到了农场所在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在他们的帮助下,终于和农场负责人取得了联系。对方起初并不配合,但赵秋允情、理、法相结合,用了一周的时间,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农场同意支付一部分经济补偿。但由于负责人在外地出差,一时无法返回,调解协议迟迟签订不了,老人也无法取得补偿。赵秋允觉得,双方能达成和解不容易,为了尽快帮老人解决纠纷,她甚至更改了自己“五一”出行的安排,利用节假日让双方签订了协议书。处理完这些,她来到医院看望老人,又化解了老人与医院的矛盾,这才有了送锦旗的那一幕。

群众的肯定是对她工作的认可,更是她前进的动力。为了做好调解工作,她付出了很多。给闹离婚的两口子照顾几岁的孩子;给得不到赡养的老人送去吃食;给帮助调解的朋友买礼物致谢……但相比于此,赵秋允却觉得自己获得的更多——百姓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她,这是对她的信任;村民们闹矛盾,一看见她来了,便主动退让一步,这是对她工作的支持。

从调解“柴米油盐”的繁琐小事,到基层的“家长里短”,这就是赵秋允,一名把百姓当亲人、把群众的诉求当家事的人民调解员。多少年过去了,她为百姓办实事的初心始终炽热。

2024-01-16 杨静然 侯东兴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5512.html 1 赵秋允:当好百姓的“解忧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