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7日
第07版:07

时振城

面朝大海书写家乡

本报记者 齐斐斐

“燕燕飞来,问春在哪里,惟有池汤自碧。起身推开窗户,清晨洒落的阳光暖暖地点亮了每一寸空间,换上运动装,打开房门,到贝壳湖边贪婪地享受大自然的气息,新区的春天显得格外的清新……”这是时振城的获奖作品《我从新区的四季走来》开头的一段文字。

39岁的时振城,生于渤海边,长于渤海边,工作依然是吹着海风的港区。他脚下的土地是曾经生活的渔村,他的极目所见是渔民乡亲们世代依存的渤海湾,他的气息里回味的是妈妈咸香的饭菜。他追忆过去、慨叹发展、寄情书本,用温暖的笔书写着渤海新区的日新月异,用一双从小到大的脚踏过泥滩、面朝大海,看春暖花开。

渔村孩子的“渔光曲”

每天清晨,时振城都会在微信朋友圈写下晨语,或读《庄子》的感悟,或一首诗、一阕词对自己的鼓励,或某书中的一段话、一个故事与现实工作生活的碰撞。这样的晨语,他已坚持写了很多年,互动的友人也越来越多,以书会友成了他最快乐的事。

以书会友,先是以书为友。时振城是一个在小渔村长大的孩子。从小父母忙于生计,终日与大海和虾池打交道。年幼且性格有些内向的他因不善言辞,就常常一个人待在家里。一本本“小人书”成了他的好朋友,《公主与王后》《警犬黑豹》《高山下的花环》,虽然有些字看不懂,但他常常会坐在庭院里看到日头落山。

再长大些,他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位启蒙老师——他小学的语文老师许桂兰。在她的课堂上,他第一次体会到唐诗宋词的优美和凄婉,也第一次在心灵深处与诗产生了共鸣。那也成了他走进文学之路的一颗种子。初中,学业的负担加重了,那时候唯一的乐趣就是周六日可以去二伯家。二伯家的西屋里放了好多书,《孙子兵法》《战争诗选集》《三国演义》等,他可以坐一个下午去看书。

读书成长的惬意时光

时光在一本本书中翻卷而过,从高中的作文写作到参军读书、工作结婚,一颗文学的种子在时振城心里、笔下生根发芽。

每一个下班回家的夜晚总有一盏夜灯在等他。他会洗个澡然后认认真真地拿出书架上的一本书细细品读,那一刻徜徉书海的他就是书中的每一个主人公。

他读《不朽的落魄》,体会我国古代科举落榜人的艰难处境和坚强意志;他读《东坡传》,在“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体会人生的坎坷与豁达;他读《庄子》,对经典语句有了不同的理解。他享受着读书的过程,熹微的清晨、午后的阳光、昏黄的落日、深夜的灯光,每一个读书的影子都是惬意舒展的。他在成长中的每一分喜怒哀乐都能在书中找到对照,体会人生的艰辛与欢快,将书本的思想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思想维度。

除了读喜欢的书外,时振城觉得读有用的书,为未来加持,更有意义。他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港城产业园区行政审批分局从事消防审批工作,《建筑防火》《中国消防全书》等书籍,摆满了办公室的书架,工作之余,埋头书本是时振城的常态。

用文字记录家乡情感

雄阔深邃的渤海湾,给予时振城的不只是咸咸的海风,更多的是成长于这片泥滩上的厚重文化和生生不息的传承。

“我爱故乡,炊烟升起的时刻,那是平凡却温暖的人间烟火……我爱这小小的村落,每一寸土地都有大海的宽阔,我爱这小小的村落,是她照亮我路上的每一道辙。”这首《我爱故乡》,时振城书写时满怀激情,至今咏诵起来依然暖意涌动。读者仿佛能看到一个孩子立于海边、远眺大海,那摇曳的渔船、那渔村的万家灯火,是永不消逝的记忆。

《我那个叫老三的兄弟》,读之泪奔。作者用朴素的文笔写下了最真挚的父子之情。《一碗菜汤 儿时的味道》,母亲的一碗菜汤,牵起了儿时贫苦却幸福的回忆。

2019年,时振城成了中国诗歌学会、河北省散文学会和沧州作家协会会员。并开始在报刊、网络上发表作品,屡获嘉奖。近日,他又刚刚入选中国散文学会。

由于他读书爱书,家人也成了爱读书的“书虫”,家中随处可见的都是书。妻子每日坚持早读,儿子14岁饱读诗书、知识丰富,小女儿几个月大时便拿起书就不肯撒手。这个家书香四溢,多次被授予“书香家庭”称号。

每天给自己一个目标,每天都有所期待,日子就是幸福丰满的。新的一年,他将开始新的创作,他要把渔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渤海新区的“春天”描绘得更加美丽。

2024-01-17 时振城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5614.html 1 面朝大海书写家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