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3日
第06版:06

路桥工程师李友林:

四十载破解“行路难”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摄影 刘文杰

李友林的人生,是由一条条公路和一座座桥梁连接起来的。

身为沧州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他有很多称呼,李友林最喜欢的是大家叫他“李工”。一如他的性格一样,简单纯粹。

在施工现场,他衣着朴素、沉默寡言,但目光中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智慧的光芒,寥寥数语便能道出上千万工程里的问题所在,让身边的人钦佩不已。

67岁的李友林,曾是市交通运输局公路工程管理处的一名工程师。退休后,他在路桥建设领域继续探索前行。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要想富,先修路。现在,还是这么个理儿。”他说。

把一个个问号解开

“请‘李工’出山吧!”

沿海高速公路项目,箱涵室内混凝土出现裂缝,施工人员见状赶紧去办公室找到项目负责人。可商量了半天,二人还是心里没底。情急之下,他们想到了在路桥领域颇有威望的李友林。

李友林赶到施工现场,只一眼就发现了症结所在。他提出“内外同湿,封口养生”的方案,几天后,问题便得到了解决。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似乎是所有科研人员的日常,李友林也是这样。公路选线时如何连接城镇、村庄,沥青和水泥的配比是多少,如何节约成本高效施工……他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把问号解开,是他与生俱来的思维方式,也是他人生的乐趣。

李友林是南皮县人,1980年从当时的河北交通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沧州地区交通局公路处工程队。

其实,当初报考交通学校,李友林并不知道以后会从事什么工作。直到来到交通局,看到当时并不发达的道路,他才明白,从羊肠小路到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自己就是这张网的“执笔人”。

“那时的沧州,能称得上道路的只有解放路、新华路两条主干路,一级公路屈指可数,高速公路还没有修建。”李友林说。

但他也明白,道路修建不是纸上谈兵,而需要技术人员实地勘测:“施工讲究数据,差一点都不行。”

参加工作后不久,同事们就对这个新来的技术人员刮目相看——每次下乡实地勘测,李友林从不落下,现场调查,频频发问。回来后,就把自己关在实验室,一边做实验一边看书研究。几年后,面对难题,他已经可以拿出让前辈认可的解决方案来。

那些看似复杂的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在李友林眼里变成了一条明确的主线——提问、解答,提问、解答……

在他身上,可以看到科学家的严谨、细致,以及对问题的执着求索。这种热忱与专注,一直保持至今。

修桥筑路创新不断

那是2007年3月,黄骅遭遇风暴潮,正在建设的中疏港路扬水站桥锥体护坡被毁,桥头路基塌陷。正当大家不知所措时,李友林提出建议——先抛堤心石,再抛片石、二片石,碎石整形,最后在上面浇筑土工模袋混凝土坡面。经过无数次模拟实验,证实他的方案安全又可靠。十几年过去了,修筑后的桥梁依然稳如磐石。

当时,很多同事不解:“‘土工模袋护坡’不是水利工程中用的方法么,李工咋也知道?”

很快,大家就在他身上找到了答案——市区哪里修路建桥,都能看到李工的身影。即使不是他负责的项目,他都会过去参观学习;有关道路、桥梁检测、施工、养护、维修等方面的书籍摆满了他的办公桌;在办公室见到他,不是在设计方案,就是埋首看书学习。

2022年冬,永济路施工。李友林坐公交车恰巧路过。几个工人有的在稳定盾构机,有的在顶管施工污水管线,一下子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下车后,李友林来到现场,仔细一看才发现,工人们正在用一种新的方法作业地下管道,他边看边思考:“没准哪一天,我也会用到同样的方法。”

当时,李友林每天都会出现在永济路的施工现场,晚上回到家,将所思所想整理成文字。那些辗转难眠的苦思冥想,仿佛是他与道路桥梁的对话,最终成就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工程。

2007年,南大港连接线工程,一桥因临时占地引发矛盾而迟迟无法开工,如不妥善处置,工期将被延误。李友林提出“将桥头处路基永久性用地替做桥梁建设临时占地”,不仅确保了工期,还节省了“临时占地费用”;2023年,黄骅绿色建材基地运梁轨道,施工过程中,预埋螺栓锥扣的部分需要用塑料管防护,李友林“空矿泉水瓶替代塑料管防护方案”被采纳,省钱省时,保证质量的同时还绿色环保……

钢筋水泥看似坚硬冷漠,却融入了李友林一颗火热而又细腻的心,倾尽了他毕生的智慧。

40年攻坚初心不改

在李友林参与设计策划的几十座桥梁中,沧县肖家楼双曲拱桥值得一提。

2012年,肖家楼双曲拱桥拆除在即,但因关键安全技术没有攻克,施工方迟迟不敢动工。彼时,双曲拱桥拆除没有可借鉴的资料,危险系数高,让许多同行望而却步。几经打听,施工方找到了李友林。

他首先想到的是去书中寻找答案,但翻遍书刊、搜遍网络,并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经过苦苦思索、反复试验,李友林提出采用“纵、横切削工法”。然而,在沧州路桥史上,还没有人尝试过。放在全国,这也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他和工人们吃住在现场,反复推敲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第三天,古朴的大桥被安稳拆除,没有发生任何意外。在场的人兴奋不已:“李工,多亏有您的指导,别人不敢尝试的事,您做到了!”

那一刻,成就感让他忘却了时间,在桥边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纵、横切削工法”,不仅开创了沧州路桥史上的先河,还能节约成本。

与平时一丝不苟的李友林相比,这次似乎是在冒险。但很少有人知道,冒险背后,是他日复一日对学习的坚持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国内外公路、桥梁建设的先进技术,即使在沧州用不到,李友林也要研究掌握。他的知识面也不局限于道路和桥梁的建设。

40年来,李友林参与和主持建造的道路桥梁不计其数,先后获得8项科技进步奖,其中,《预制先张梁纸芯模》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获河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进步一等奖;申请专利8项;在河北省交通厅编纂的优秀论文集里,李友林一人就占了5篇,技术性、指导性不言而喻……

一次下乡,当地交通部门的工作人员特意找到李友林说:“您的论文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每篇阅读,还把它应用在了实践中。”与获得的荣誉相比,这份信任在李友林心中重过千金。

退休后,李友林依旧忙碌,测量实验、设计施工、授课写作,为沧州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为培养德才兼备的设计人才不知疲倦地奔走着。

如今,俯瞰沧州大地,四通八达的路网如飘飞的玉带,贯穿南北的高速公路如腾飞的巨龙,凌空飞架的桥梁似长虹卧波,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阡陌间飞舞……在这幅壮丽的交通图景中,有李友林躬耕多年的身影。

2024-01-23 路桥工程师李友林: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6219.html 1 四十载破解“行路难”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摄影 刘文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