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真像啊!”“可不,手真巧!”……前几天,泊头市富镇姜屯村史馆迎来一批寻访的游客,他们围着展示柜里陈列的泥塑作品,不停地赞叹。
泥塑作品中有身穿绿色军服的“战士”,历经战争岁月向我们走来;有农耕时代的“农民”,正在耕地、轧地、除草等;还有“劳动人民”闲暇时敲锣打鼓、扭秧歌的欢乐场面……
“这些作品把当时生产生活场景惟妙惟肖地再现出来,十分可贵。”姜屯村党支部书记马林介绍。
这些泥塑出自一位朴实的老人之手。他叫耿发起,今年78岁。听说村里要建村史馆,耿发起拾掇起捏泥人的手艺,历时一个月,就地取材,创作了一系列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
耿发起的家并不宽敞,3间平房,老伴儿4年前因病瘫痪在床。那段时间,他一边照顾老伴儿,一边创作。一把壁纸刀是工具,几块从地里找来的胶泥是材料,“坐在那儿一捏起来,不吃饭也不睡觉,进入废寝忘食的境界了!”耿发起的儿媳马巧云说。
耿发起没上过什么学,也没专门学过这门手艺,凭借着热爱和钻研精神,一块块泥巴在他手里变身换形、巧夺天工。平日里种地,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自己亲身经历,以及村里老人们的传说。“之前家里剩下些胶泥,简单捏个动物吧!”没有草稿,也没有打样,搓、揉、拍、捏……一双粗糙的大手现场演示,短短几分钟,就给泥土赋予了生命。
老人的泥塑接地气、又充满“乡土味儿”,马林将这些作品珍藏在村史馆,拍了视频发在网上,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时常有人慕名而来,驻足观看,拍照留念,对过去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更多的人对泥塑这门传统技艺有了更深的认识。
“明年开春暖和了,老人还要再收集一些合适的胶泥,捏一批关于老百姓市井文化的作品。”马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