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邢 程
日前,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公布了310名2023年度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沧州市红十字蓝天应急救援服务中心队长助理王颖,作为我市唯一一名志愿者入选。手捧荣誉证书,王颖却说:“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王颖今年46岁,在河间市行政审批局工作,2017年成为沧州市蓝天应急救援队的一员。在这之前,她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扶困助学的公益活动中。
7年前的一天,王颖在朋友圈看到沧州蓝天应急救援队征集库房的消息。王颖想到父母居住的平房面积不算小,有个房间闲置,正好可以当库房搁置团队的装备车、橡皮艇等用品。在和父母商量后,她就主动联系到沧州蓝天救援队,愿意无偿提供给救援队使用。
“之前就听说过蓝天应急救援队,知道他们在做一件很伟大的事。以前感觉离我很遥远,通过这个机会,我走近了这群可爱的人,也毅然加入了这个充满爱的团队。”王颖说,从那时起,她就开始跟着团队不定期训练、学技能、宣讲、出任务,累计志愿服务230余次。
时隔多年,回忆起第一次出任务,王颖依旧泣不成声。“那个夏天,我们接到紧急任务:河间市一名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在游玩时不慎溺水。当时我们去了十几个人,连续作业了4个小时。遗憾的是,最终孩子的尸体是家人雇人打捞上来的。”
王颖说,这件事对她触动很大,一是感到生命的脆弱,逝者的离开对家庭打击沉重,她要用自己的奋不顾身去换一个家庭的团圆;二是觉得农村家庭生活不易,雇捞尸队会给逝者家庭带来经济负担,而他们甘愿耗时出力、义务救援。
那天任务结束后,王颖是哭着离开的。她深深体会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经过学习,考取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师资证书,义务为身边人宣讲应急救护知识和心理急救。同时,她开始做魔鬼式体能训练,模拟溺水、地震等场景进行演练,只为争分夺秒,为更多人、更多家庭带去生还的希望。
7年里,无论是训练还是出任务,王颖的工作量不亚于男队员,但她从没叫过苦喊过累。用她的话说:“在蓝天,女人是汉子,汉子是牲口。”话糙理不糙,站在救援一线,他们不分男女,经常十几个小时不吃不喝,用自己的体力和耐力与时间对抗。王颖说,每次穿上队服,总有一句话在心底呐喊:“让我早点找到你,带你平安回家。”
“记得2021年夏天,我作为第二梯队参加了河南新乡的抗洪救灾。”王颖说,那时她的女儿刚动完手术不久,但在新闻里得知那里的很多乡亲失去了家、父母和孩子,她还是义不容辞地报名前往。第一天,她从早晨8时到晚上7时一直在一线救援,中间顾不上吃饭,只喝过几次水。短短一周时间,王颖瘦了七八斤。灾难现场,除了疲劳、悲伤、焦虑等情绪不断袭来,可当她看到一位小姑娘为她写的感谢信时,泪水夺眶而出,王颖说:“付出多少都值了。”
王颖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她的家人想让她从前线转战到后台秘书组,王颖拒绝了。其实王颖知道,父母年逾八旬,他们需要的是女儿,而不是英雄。但她心里也清楚,在救助受困妇女、儿童时,一线离不开女队员。“走上一线,看到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就很难再退下来。”她说,“总要有人站在那里拼命,那不如我先来。”
王颖说,在她肩上,还有另一个职责。“蓝天救援队有一句话:一片蓝天下,生死是兄弟。作为女士,我的心思要细腻一些,我在帮助被困人员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我的战友,我有义务把他们都平安带回家。”
久而久之,家人习惯了王颖接任务时的紧张神情。每次出任务,王颖耳边总会响起那句说了上百遍的话:“得空了发个信息,给家里报平安。”
有人说她傻,但她从不在意,她说:“做了那么多,是对生命的敬畏。我希望能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带去希望,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也希望通过我的行动感染到身边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