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休闲旅游,为乡村振兴添动力;17支志愿服务队挑大梁,“人人争当志愿者”成为新风尚……沧县捷地回族乡把培育文明风尚贯穿到乡村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乡风文明一小步推动乡村振兴大跨步。
“世外桃源”添新景
眼下,沧县捷地回族乡傅家圈村,大运河畔,两座高标准的暖棚正在建设中。建成后,一些特色果蔬将陆续“入住”, 游客一年四季来这儿,都可体验休闲采摘的乐趣。
这只是傅家圈村的喜事之一。这两年,傅家圈村的喜事一件连一件:村口和村北新打造了两个游园,村委会前新修了文化广场,村边的一片空地被规划成停车位……“俺村桃园的名气越来越大,村里的环境和配套也得跟上。”村党支部书记付世发开门见山。
傅家圈村是个种桃专业村,已有50多年的种桃历史。近年来,借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运河堤顶路贯通,村“两委”带动村民发展休闲采摘,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傅家圈村2000余亩桃园,成为沧州大运河畔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傅家圈村的改变,始于发展思路的转换。为打好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傅家圈村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付世发一边带记者参观,一边介绍这几年村里的新变化:“俺村桃园里多数种的是新品种,一公斤最高卖到了20多块钱。不光桃园‘风光’,村里也进行了统一规划。村里的3个大坑已经清理干净,装好了围栏,下一步计划种上荷花,在旁边打造步行街。总之,我们要把村里和运河沿岸一起打造,让俺村成为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
人人争当志愿者
“大爷,您有什么需要帮忙的,直接联系我们就行。”近日,买树菲和几名志愿者对村内的五保户、低保户及残疾家庭进行了走访,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打扫卫生。
买树菲是捷地村大运河志愿服务队的负责人,这个志愿服务队由村民自发成立,平日里,除走访慰问困难村民外,村里“大扫除”、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都积极参与。
捷地村紧靠大运河和捷地减河。近年来,随着这两条河沿岸环境的不断提升,捷地村村容村貌大变样。
起初,买树菲带头成立了健步走队,每天早上和村民们沿着河沿健步走。后来,有人提议:“咱不能光享受这好环境,锻炼的时候,可以捡捡垃圾。”大家一拍即合,于是,健步走队有了新名称——“大运河志愿服务队”。如今,已有100多名村民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
大运河志愿服务队仅是捷地回族乡志愿服务队伍的代表。目前,捷地回族乡共组建了17支志愿服务队,各志愿服务队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扶危济困、环境卫生清理、保护大运河、护路等多种志愿服务活动。“刚开始是村干部、党员、志愿者带头,后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进来,村里组织义务劳动,每次都有一二百人参加,场面非常壮观。”乡党委书记孙月芹说。如今,在捷地回族乡,“人人争当志愿者”成为新风尚。
脏乱村变打卡地
最近,捷地回族乡捷地村的村庄环境又提升了一大截。
村里通市区的一条主街道上没有了乱摆摊的现象,两侧的私搭乱建也不见了,村民们出行更加便利。“这条路是俺村的‘门面’之一,整天乱糟糟的,多影响全村的形象。”村委会主任刘景春说。
刘景春曾是村里出了名的“拆主任”,如今换了新“绰号”——“刘导”。一有空,他就给来村里游玩的游客当导游。
头些年,刘景春想都不敢想。别说外人来了,连自己村的村民都懒得围着村子转。这条路上堆满了粪堆、柴火垛,那条路上被房子挤得细窄。“不转还好点儿,越转心里越堵得慌。”回忆起过去的情形,刘景春脸上的笑容消散。
随着大运河(沧县段)和捷地减河沿岸环境的改造提升,捷地村发展迎来新机遇:减河堤顶路被打造成了商业步行街,捷地炮楼进行了保护性维修……捷地村旧貌换新颜,一跃成为沧州大运河畔的热门“打卡地”。村民们对这好环境格外珍惜,自觉把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干净净。
说起近期的规划,刘景春侃侃而谈:“前些日子,俺村入围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村民们建议把街巷再细致提升下,别让犄角旮旯的‘小污点’影响村里的大环境,大伙儿争着为村庄发展建言献策。”
如今在捷地回族乡,一村一特色,步步皆风景,处处有文明:傅家圈村以桃树种植为基础,发展休闲旅游,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捷地村挖掘“事在人为”文化内涵,讲好运河故事,打造生态文化休闲景观带;付庄子村、柳孟春村等在推动移风易俗、整治村容村貌、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积极发力……捷地回族乡把培育文明风尚贯穿到乡村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精心构筑美丽乡村“大花园”,以乡风文明一小步推动乡村振兴大跨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