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近年来,我省致力于补齐乡村人才短板,健全乡土人才成长链,全面激发人才活力和内生动力,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然而,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乡村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流失严重、工作积极性差等问题,导致乡土人才难以发挥实际效用。解答好这一课题,要善用“加减乘除”法,全方位解放、用好人才,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让各类乡土人才“施展拳脚”、尽显所能。
在保障服务上做“加法”。栽好“梧桐树”,方可引得“凤来栖”。广大农村天地广阔、大有可为,但实现乡村人才振兴不能仅靠“情怀”,更需要各地拿出“真举措”。硬件方面,要不断完善交通、教育、文化、医疗等基础设施,解决好人才就医、社会保险、子女就学等实际问题,出台一系列管理办法及配套政策,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保障体系,为乡村留住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软件方面,要用待遇和制度留人,结合实际,制定人才政策,给予人才成长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德配位”,有留下来的价值,从而提升乡土人才的自豪感、使命感和归属感,真正做到以“柔性引才”助推“刚性发展”。
在放权赋能上做“减法”。人才的本质是人,是有个体主观意识的主体,要让人才释放最大最有效的红利,必须让人才甩开膀子、迈开步子,提供广袤的平台和空间,让乡土人才释放“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效用。做优机制,在“放权”“松绑”“激活”上下功夫,允许试错、宽容失败,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轻松、开放、包容的空间,让人才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其次要把人管好、管严、管实,紧盯市场需求,精准培养,注重实践能力,夯实责任分工,明确责任清单,兼顾德才勤绩廉。做到正向激励,用好人才“清单”,同时注重政策倾斜,完善制度体系,让制度管得合理,让人才干得舒适。
在激发活力上做“乘法”。做好人才工作不仅需要制度保障,更重要的是打好“感情牌”,以情留才,激发乡土人才创造的积极性。暖巢留凤,要把人才发展软环境作为硬支撑,加快建立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对各种类型和层次人才的精准激励,完善人才福利体系,不搞“大锅饭”,让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努力营造一个拴心留人的人才环境。建立人才成长跟踪联系机制,掌握人才诉求,尽可能为其创造条件,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不把人才当作创造价值的机器。激励广大干部提振“奋起直追”的精气神,比学赶超争先进位,实现干部队伍“一池活水”,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考核评价上做“除法”。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考核评价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要给予乡土人才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把人才评好、评准,为人才成长创造广阔空间,充分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劲头。完善关怀机制,切实保护乡土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使其在工作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实践中探索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在开拓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其次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持续为人才松绑、为创新赋能,推动人才事业持续发展。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共同书写。须以最大诚意为人才递上“橄榄枝”、栽下“梧桐树”、筑好“温馨巢”,厚植乡村振兴的人才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