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沧州市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提升特色产业聚集度、人居环境舒适度、乡村社会善治度,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质扩面,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提升人居环境 打造示范样板
干净整洁的街道、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古色古香的文化墙……记者走进青县流河镇人和镇村,一幅淳朴温馨的和美乡村画面映入眼帘。
“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我们村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和村级理事会带动作用,引导全村农户参与到村庄清洁行动中。”人和镇村党支部书记胡宗权说,村内还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进一步明确村民维护村庄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帮助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每到周日6时,100余名村民自带工具开展义务劳动,清扫村庄周边和运河堤顶路两侧卫生。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全市以创建省级和美乡村为引领,聚焦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领域开展攻坚行动,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全市以农村厕所改造、污水治理、垃圾清运、面貌提升为抓手,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如今,全市5659个行政村均已纳入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体系,实现“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和农村黑臭水体实现有效管控。2023年以来,新改造提升户厕31052座,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完成了2877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治理覆盖率达到50.2%,黑臭水体治理实现动态清零,存量随清;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长效治理机制稳定运行。
沧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美乡村建设工作,成立市和美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乡村规划管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6大专班,健全工作机制,统筹推动工作落实。印发《沧州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落实方案》等文件,将创建任务分解细化,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推进重点工作落实落地。建立三级网络管理和市直部门包联督导制度,实现县乡村三级联动、部门协调推动。
在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全市坚持分级创建、成片推进。2023年申报创建的249个省级和美乡村已全部纳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中,建设泊头市营子镇省级和美乡村示范区以及4个市级片区、30个县级片区,成片打造示范样板。
培育特色产业 夯实振兴基础
在盐山县韩集镇薛堂村张俊英家的家庭智能车间里,整齐排列的铁架上,摆满一根根黑色的菌棒,每根菌棒上长着三朵洁白的银耳。
今年67岁的张俊英说,她的儿子长年在外务工,家里的三间平房闲置,在村干部的推荐下建起家庭智能车间,种植4000棒银耳。
“每天,我只需要查看菌棒供水和设备供电情况。银耳到采摘的时候,与智能控制系统相连的手机就有采摘提醒。我负责采摘、装箱,福农公司派专车来负责收购。”张俊英说,“每个月在家门口就能挣4000多块钱,很幸福。”
张俊英的银耳种植,受益于盐山县探索建立的家庭智能车间“1314”种植模式,即1个农户、提供3间平房、投入1万元、实现年收入4万元,由沧州福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统一提供菌种、技术和设备,对种植全过程实施远程在线服务指导,公司统一回收产品。
盐山县实施产业兴县战略,依托银耳产业,加强智能车间建设和管理。如今,村集体银耳车间达到220个,“1314”家庭智能银耳车间达到500个。通过现代农业智慧物联管理系统和环境全自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车间智能温湿度控制、远程监控,促进银耳科学技术示范区建设。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全市坚持把培育乡村产业作为引导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围绕世界500强、国家级龙头企业开展招商,沧州2023年签约农业招商项目38个,签约总金额154.26亿元。大力实施“龙头提升”工程,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420家,直接带动4.9万名农民就业。其中省级77家、国家级10家;年产值超50亿元集群达到6个。
以产业融合为路径,聚焦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蓬勃发展。全市已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2个,辐射带动35万农户实现增收。围绕肉鸭、肉鸡、蔬菜、枣品、水产等15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19个加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发展成效突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成国家级产业强镇5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3个。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重点打造吴桥古运河畔、青县司马庄园等13个旅游景点。
以发展特色农业为支撑,扎实做好盐碱地综合利用这篇大文章。沧州被列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中办、国办文件中明确提出“支持河北沧州等地发展旱碱麦种植及产业化推广”,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等2家国字号单位“落户”沧州,全国盐碱地农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研讨会等2个国家级会议在沧州召开,沧州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的影响力大幅提升。“黄骅旱碱麦”被农业农村部列入2023年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5个旱碱麦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黄骅旱碱麦”区域公用品牌在北京发布并进行有效推介。100.2万亩旱碱麦喜获丰收,秋播旱碱麦克服了多年不遇的干旱,播种面积达到了154.71万亩。
以共建共享为基础,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合作经济”“村企联建”“特色农业”等多元发展路径,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大力推广土地股份型、资源盘活型、物业经济型、项目带动型、生产服务型、抱团发展型、资产管理型、市场对接型等八种模式。在全面摸底基础上,对全市5659个村逐村制定村集体经济收入巩固提升计划工作台账,带动农民群众增收,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创新乡村治理
引领文明新风
河间市西旧馆村村民王春相“嫁闺女”,河间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促进中心负责人专程前来为这对“零彩礼”的小两口送上祝福。自2021年4月至今,河间市新婚“零彩礼”“低彩礼”占比88%,每桩婚事花费比从前平均减少7万元至15万元。
青县流河镇人和镇村,运河边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村庄,青县孝老食堂的发源地。一走进这里,村“两委”办公室大门上的电子屏,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上面滚动播放着村民最近为孝老食堂捐款的情况。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捐款数,让人心中一暖。“生活在咱青县,幸福!生活在青县的老人们,更幸福!”81岁的刘子江笑呵呵地说。
像人和镇村的老人一样,走进青县金牛镇陈辛庄村,同样看到老人们在孝老食堂开心地用餐。在青县,101个村万名老人每天都能像他们一样在孝老食堂吃饭。
河间市“零彩礼”引领婚俗改革新风尚,青县“孝老食堂”筑起舌尖上的幸福晚年……近年来,沧州市将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着眼移风易俗“小切口”,做好乡村治理“大文章”,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河间市作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单位、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全面推行“六结合、六推进、六个强起来”乡村治理模式,即结合治理人才培养,推进乡村振兴精英培育班和“党总支+”党建模式,让基层党组织强起来;结合农村矛盾化解,推进“两调一议”机制普遍建立,让民间调解组织强起来;结合乡村文明塑造,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深入开展,让移风易俗组织强起来;结合新型农民培育,推进现代农业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发展,让经济合作组织强起来;结合方便群众办事,推进三级服务平台建设,让便民组织强起来;结合文明道德引领,推进志愿服务全面铺开,让志愿服务组织强起来。
为积极探索推广乡村治理新模式,沧州市积极组织开展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工作,在持续抓好“一镇十三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基础上,在全市总结推广乡村治理典型经验。
推广积分制、清单制乡村治理方式,印发《沧州市在乡村治理中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工作方案》,指导推进各县(市、区)在乡村治理中应用积分制清单制,夯实工作基础。全市涌现出“积分+志愿服务”“积分超市”“积分+村庄清洁”等一批典型经验,成为推进乡村治理工作的有效抓手。
组织县乡村三级乡村治理业务骨干参加“耕耘者”振兴计划河北省乡村治理骨干专题培训班。培训班通过专题讲座、主题讨论、案例分享、案例实操等形式,以乡村治理清单制、积分制和数字化为主线开展培训,提升治理能力、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如今,市级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已实现乡村两级全覆盖,全市共打造村综合服务站“样板间”422个、“示范点”936个、“基础级”提升4537个,11个村综合服务站获评省级星级综合服务站。全市有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镇1镇、13村;盐山县常庄乡、孟村回族自治县辛店镇2个乡镇,青县人和镇村、南皮县刘秀才村等15个村庄被评为河北省第一批乡村治理示范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