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月30日,市长向辉在沧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23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来到沧州,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沧州发展提供了强大政治引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倍受鼓舞,凝聚起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强市的奋进力量。
一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和多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解放思想、奋发进取,较好地完成了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经济运行更加强劲。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超4440亿元、全省第三,增长5.8%、全省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7%、全省第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全省第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1%、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6%、全省第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协同发展纵深推进。全年签约京津项目56个、总投资187亿元,引进落地央企二、三级子公司23家,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32亿元、增长54%。津潍高铁、雄商高铁(沧州段)全线施工,曲港高速、邯港高速、荣乌高速(沧州段)改扩建工程全面推进,石黄高速沧州主城区高速口建成通车,沧州至石家庄实现高铁直达。全市4家医院纳入首批京津冀医联体,25家医疗机构实现与京津冀医学影像资料共享。与雄安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雄安片区联动创新区获省批准、全面启动,黄骅港雄安综合服务中心窗口在雄安新区综合保税区正式设立,开启雄沧交流合作崭新篇章。
(三)沿海经济加速崛起。黄骅港上升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黄骅港2035版总体规划修订完成待国家批复。首个万吨级液化码头建成开放,煤炭港区7万吨级双向航道实现首航,30万吨原油码头用海确权已批准备案,原油商业储备基地开工建设。新开通5条内外贸航线,全年货物吞吐量增长4.99%。黄骅港成功加入世界物流护照计划,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国家建设名单,交通强国“绿色港口发展”试点工作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临港产业加速聚集,中科艾尔(沧州)精密制造等186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晋邦新材料等166个项目竣工投产。
(四)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68个、总投资3302亿元;组织四次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开工项目1132个,总投资3303亿元。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受益企业和扣除金额分别增长80%、3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9家,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全省第二;全市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实现C类县清零。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制定实施绿色化工、管道装备产业发展行动方案,鑫海化工澳凯新材料、德谊生物科技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开展入园升规技改行动,新增入园企业2140家、规上企业370家,实施技改项目1501个,沧州跻身“2023年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绿港氢城”项目纳入国家第三批新能源大基地项目清单,远景零碳智能产业园项目加快建设,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河北分中心、河北省碳达峰碳中和公共服务省级中心落户沧州。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在全省率先实施迁移登记“一件事一次办”,民生领域审批和涉企事项全部进驻政务服务大厅,招投标“双盲”评审全面推行。完成88家市属国有危困企业改革退出任务,在全省率先实现首贷续贷服务中心全覆盖,线上“一键融”平台促成融资落地超600亿元,推动更多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成功举办渤海湾(沧州)—海湾合作论坛、中国航海日活动周、第五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沧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等重大活动,达成合作成果165个、总投资991亿元,沧州的国际影响力、开放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六)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中心城区城市更新稳步推进,14个安置区开工建设,15条“断头路”基本完成,京沪铁路沧州站提升改造工程和沧州监狱、沧南监狱迁建工程同日开工建设,沧州上榜“2023宜居城市”全国百强,被授予“省级卫生城市”称号。成功举办省第六届园博会,大运河非遗展示馆、沧州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南川楼、朗吟楼等重点项目对外开放,南川老街入选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谋划实施燕赵宜居县城建设重点项目189个,新建口袋公园110个,打造26条县城样板示范街道。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粮食生产实现单产、面积、总产“三增加”,“支持河北沧州等地开展旱碱麦种植及产业化推广”写入中办、国办文件,我市获批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沧州研究院、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高质量创新发展全国技术中心挂牌运行,全市100万亩旱碱麦总产24.5万吨、同比增长9.9%。加快乡村振兴步伐,高品质蔬菜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青县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4个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10个省级美丽休闲乡村,沧州在全省率先实现衔接乡村振兴示范区全覆盖。
(七)民生保障更有温度。20项民生工程和10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年度任务。新改扩建学校25所,新增学位3.1万个,东部教育园区加快建设。出台稳就业20条措施,城镇新增就业7.85万人。主城区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市级统一管理。沧州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成绩位列中部第一,“‘运河古郡 文武沧州’多彩非遗之旅”入选全国20条非遗特色旅游线路,成功举办第十九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等系列活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省考断面和近岸海域水质稳定达标,跨流域引调水10.69亿立方米,消纳南水北调中线江水比例全省第一,压减地下水超采量3190万立方米。坚持汛情就是命令,科学开展行洪泄洪,启用献县泛区,转移安置群众4.6万人,扎实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平安沧州升级加力,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百日攻坚、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积极稳妥化解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风险,沧州获评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八)政府建设更有成效。扎实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努力做到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四风”树新风,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一般性支出下降10%。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119件人大代表建议、401件政协提案全部办复。民族宗教、外事侨务、人防海防、史志档案、统计调查、气象地震、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