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2日
第04版:04

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代表委员热议全市“两会”

本报记者 李 倩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聚焦“全力增进民生福祉、厚植民生底色、提升民生温度”,将人民关心的事“置顶”,提出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举措。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始终把百姓诉求作为政府的价值追求,从就业、就学、就医、养老、住房等重点领域入手,让群众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融入沧州发展的顶层设计,用直抵人心的民生温度标注人民至上的情感刻度,真正变群众的呼声为群众的掌声。与会代表、委员倍感振奋,围绕民生改善,满怀激情谈感想、说体会、话未来。大家表示,将坚持心系“万家灯火”、情牵“柴米油盐”、关注“家长里短”,坚定信心、笃行实干,为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贡献力量。

高质量发展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一年来,中心城区城市更新稳步推进,14个安置区开工建设,又新增贯通道路15条,困扰多年的京沪铁路沧州站提升改造工程和沧州监狱、沧南监狱迁建工程同日开工建设,沧州上榜“2023宜居城市”全国百强,被授予“省级卫生城市”称号,永济路提升改造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奖”。成功举办省第六届园博会,大运河非遗展示馆、沧州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南川楼、朗吟楼等重点项目对外开放……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城市更新相关内容,王艳委员格外关注。“这两年,沧州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从居住环境改善,到打通‘断头路’便捷出行,从优化城市功能,到提升城市内涵,城市更新带来的新变化、新提升,已经成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能感知的品质生活体验。”她希望把未来社区建设理念和要求贯穿到城市旧改新建、有机更新的全过程,丰富创建类型,鼓励百花齐放,加快推动从个案“试点”到面上推广。

2023年,全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81%,20项民生工程和10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年度任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打好助企纾困、稳岗扩容‘组合拳’,推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做好失业人员再就业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这彰显了政府促进全市高质量就业的决心和力度。”白美丽代表表示,就业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她建议加大对重点群体帮扶力度,配备“帮扶导师”,进行精准就业画像,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建设、能力分析、岗位推荐工作。同时,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立足我市产业结构特点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将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与职业技能提升紧密结合,因人、因地、因时提供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菜单式”服务新模式,助力群众“精准式”上岗。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2023年,全市新改扩建学校25所,新增学位3.1万个,东部教育园区加快建设,沧州获评全国唯一教育经费统计工作基地建设试点……一串串数字、一件件实事,记录沧州市民满满的幸福感。”唐景丽代表结合27年一线教学经历表示,以前,家长更多考虑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学校的教学质量,现在则是越来越关心孩子是不是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这种观念的转变对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内涵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她认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就是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孩子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这需要学校整体优化办学环境,全方位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及方式,同时做到学校管好、老师教好、学生学好、家长配合好,四位一体协同推进。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健康沧州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乡村医疗卫生体系……这让来自医疗卫生系统的董爱勤委员倍受鼓舞。“重大慢性疾病和失能是城乡老年人养老面临的突出问题。建议以慢病为抓手,利用家庭医生为慢性病人及老年人群实行动态健康监测和疾病管理。发挥社区治理网格化优势,把以预防、医疗、康复、健康促进为一体的连续性和整合型健康管理服务延伸到社区。尽快建立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和托底性医疗救助制度,打破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界限,将机构专业养老服务延伸、辐射到社区、家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董爱勤委员表示。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2024年,我市将继续以工匠精神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让城市颜值更高、气质更佳,人民生活更有品质;将继续抓好民生实事项目,使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越织越牢,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2024-02-02 ——代表委员热议全市“两会”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7498.html 1 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