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5日
第07版:07

把文化种子“种”到乡村去

赵婧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其中,文化振兴是塑形与铸魂的内在统一,其作用在于以文化人、以文铸魂,激发实践主体的能动性,进而促进产业、生态等多维振兴。建设乡村文化就是要保“底色”、增“亮色”、添“配色”,让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

把思想主舵,铺就乡村文化的纯粹“底色”。端正的意识形态基础是文化建设的前提。一方面要树旗帜,要抓住农村党员这一重要群体,加强党员干部群众的理论学习,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和领导权,借助党建活动将红色思想、革命精神深植农村基层。另一方面要育新人,重视农村青少年儿童的思想动态,加强宣传引导,组织未成年人参与“榜样面对面”、历史讲堂等活动,在未成年人文化活动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新时代接班人。

挖文化潜力,打造乡村文化的魅力“亮色”。文化之特别在于地域性,塑造富有吸引力的乡村文化就需要在乡土中挖掘、保护、传承和转化。

其一要善于识别,发掘有价值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资源,如历史建筑、特色民居、古树名木、非遗技艺、集体记忆、地方品牌等,做好保护计划,减缓文化资源的毁灭和遗失进程。其二要培育思想,通过宣传教育让村民理解文化资源的价值,树立主人翁意识和保护意识,建立起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内驱动力,妥善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正确认识文化的双重属性和经济、社会效益,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利用中加强保护。其三要创造性转化,打造特色文化产业。要把文化产业和农业发展结合起来,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开创一系列“数字+”“科教+”“文创+”等特色鲜明、各有千秋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打造本地文化“土特产”,避免同质化的乡村文旅产业竞争。

育文明乡风,增添乡村文化的缤纷“配色”。巩固和延续乡村文化振兴成果就必须让新老文化扎根于百姓生活,让村民成为文化的守护者和创造者。

提高村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培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需要长效持久的宣传和激励制度,如订立村规民约和文明行为守则、建立有效运行的积分兑换制度和“红黑榜”,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进的方式调动村民积极性,逐步推进移风易俗。健全“省—市—区(县)—街(镇)—村(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通文化资源下沉通道,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乡村综合活动站等服务设施作用,让丰富的演出和文化课程能“送进来”,让村民的文化生活能“走出去”。加大乡村文化培养,鼓励村民自发组织文化社团交流展示曲艺、舞艺、手艺,把文化的种子“种”到乡村去,通过开展村社区文化社团“比武”、“村晚”文艺演出等活动,为村民创造展示舞台,不断丰富基层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乡村共同体意识。

2024-02-05 赵婧同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8032.html 1 把文化种子“种”到乡村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