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这十年,京津冀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让资源合理流动和配置,并通过协同创新实现生产力再造。
十年来,千年古都减量“瘦身”,实现人口控制目标,天津和河北发展更有活力。新华社记者近日深入一线调研采访,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新变化。
在疏解发展中构建新格局
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北京市积极服务保障中央单位标志性项目向外疏解,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十年间,累计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超过2.5万件,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约32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疏”,是为了更好地“进”。来自北京市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十年来北京市高精尖产业新设经营主体占比由40.7%上升至66.1%,精准补建便民商业网点7700余个……
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需要跳出北京看北京,在更大的空间格局中加以考量。北京发挥“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齐飞。
在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的雄安新区,中央企业已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在这里,政务数据实现与北京市对接共享,支撑购房资格核验、企业跨省迁移等场景应用,200多项事项“跨省通办”……
截至2024年1月底,北京市级机关两批集中搬迁工作顺利收官。城市副中心与主城区“以副辅主、主副共兴”的发展格局正有序形成,非首都功能承载力持续强化。
一些重点区域正在重点突破,从“协同”迈向“一体化”。国务院2021年印发《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示范区执委会2023年9月正式挂牌运行。
在承接转移中重塑生产力
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十年来,京津冀重点承接平台精准定位、错位承接,一个个产业项目在地理位置的“大迁徙”中重塑生产力,形成承接地新的经济增长极。
河北精心打造一系列类似曹妃甸的重点承接平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十年累计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4.3万余家。
渤海之滨,一座现代化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在河北沧州拔地而起,这里是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外迁的重要承接地。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实行“企业在河北、监管属北京”跨区域监管机制,目前已累计落地医药企业60家。
产业协同、人员往来,需要交通支撑。京津冀区域高铁总里程达到2576公里,“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主要城市之间实现1小时通达;环京通勤定制快巴客运总量超100万人次,同城化效应显现。
在协同创新中激发动力源
十年来,京津冀携手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并设立天津、通州、燕郊等分中心,加快创新成果孵化转化。
近日,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发布了《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3》,2013年至2022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100增长到297.6,年均增速为12.9%,而且京冀、津冀间创新指数的相对差距缩小。
十年来,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800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累计设立分支机构超过1万家。
2023年11月,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提出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协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产业和项目疏解关键要解决好人的问题。京津冀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让人们发自内心地产生认同感。
2023年,京津冀取消异地就医备案,49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70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
十年来,200多所京津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200多所学校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累计成立15个跨区域职教联盟、22个高校发展联盟……
地相接、水相连、人相亲,京津冀将不断携手书写新的时代答卷。
据新华社石家庄2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