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8日
第05版:05

古运河畔话年俗

本报记者 魏焕光

吴树强讲年俗现场 宋德华 摄

民俗是鲜活的文化。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2月2日,北方小年,一场名为“龙飞凤舞迎新春”的新春送祝福活动在沧曲书舍举行。活动期间,地方文化研究者、沧州图书馆特藏部主任吴树强,讲解了市民关心的传统年俗。春节期间,沧州有哪些传统年俗?这些年俗蕴含着先民怎样的中国智慧?吴树强为市民作了详细讲解。

腊月:三大节点习俗各异

小年的沧曲书舍内,张灯结彩、喜气盈盈。送福字、画年画、古琴弹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很多市民踊跃参与。吴树强的年俗讲座,更是以深刻的文化内涵让大家驻足聆听。他的讲座从《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准备过年的情节讲起:

进入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与凤姐便开始准备年事。话锋一转,就开始介绍宁国府贾珍安排打扫宗祠、收拾祭祀用品、准备压岁钱、进宫领恩赏、安排年货分配、选定请年酒的日子等,两府上下都忙得不可开交。可见,旧时腊月的家庭活动全部围绕过年展开。

吴树强说,一进腊月,就等于开启了过年倒计时,家家户户开始做相关的准备。腊月的第一个节点是腊八,按照古代传统,十二月初八是腊祭的日子。这个久远而隆重的祭祀活动在民间延续至今,标志性习俗是喝腊八粥,还有的人家会腌制腊八蒜。据乾隆版《沧州志》卷四记载,除了普通人家,寺庙里这一天也会熬腊八粥“饲贫”。寒冬腊月,天气寒冷到极致,再加上饥饿的侵袭,比较贫穷的百姓就很容易有生命危险,于是有能力的个人或机构面向贫苦百姓施舍腊八粥,给饥寒交迫的人们带来一份温暖,无疑是救苦救难、积德行善的大好事。

记者注意到,时至今日,腊八这一天,一些机构和组织仍保留着赠施腊八粥的善心义举。不过,初衷已非“饲贫”,而是变为弘扬善举、传递爱心、回归传统的一种文化活动,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美好的祝愿和对新年的期待。

腊月还有两个重要的节点“小年”和“除夕”。

吴树强说,一直以来,民间都流传着“灶王爷是一家之主”的说法。小年这天,百姓们要送灶王爷上天作“家庭年终总结”。为了让他多说点好话、多讲光彩的家庭事迹,就要给灶王爷献上“糖瓜”,讲究一点的还会摆上果品、糕点、美酒一类的东西,这是一年中祭祀灶王爷最隆重的一次典礼。祭祀完了把神像一烧,灶王爷就“上天言好事”去了,这个叫“饯灶”,然后就要等着他“下界降吉祥”。

应该说,祭灶年俗有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寄予着普通民众朴素而美好的生活愿望,是普通家庭年终总结活动的缩影,仪式感十足。从这天开始,大家就着手打扫房子、置办年货了。

除夕的活动主要是十分隆重的祭祀祖先仪式,然后礼拜尊长,这个环节称为“辞岁”,当然少不了深受小朋友们欢迎的长辈给压岁钱的环节。接下来,就是合家欢聚、吃年夜饭,这称为“守岁”。《东京梦华录》记载的宋朝除夕情景说“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现代人守岁的一项重要年俗是“看春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央视春晚已伴随千家万户的团聚走过了41年。

正月:年俗活动寓意新期盼

正月,新的一年正式开始,伴随着春回大地,各地年俗也进入集中展示期。

吴树强说,旧时沧州,正月初一凌晨有送神仪式,民国《沧县志》记载:“元旦送神之迟早家家不同,故爆竹之声彻夜不绝。”另外,同治《盐山县志》里还记载了一些有特色的民俗:缚柏枝于高杆,曰“燃天灯”,以芝麻秸撒庭院曰“躧岁”,焚榾柮曰“烘岁”。在场院里点燃柴堆,众人围着烤火的习俗至今还有遗存。初一早晨,先要煮饺子,祭祀神祇、祖先。大家都穿上新衣服,吃完饺子,就到了拜年的时候了。

说到拜年,吴树强还专门介绍了古代苏州的拜年习俗,清代顾禄在《清嘉录》里这样记载:

拜年,男女依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门首设籍,书姓氏,号为门簿。鲜衣炫路,飞轿生风,静巷幽坊,动成鬨市。薄暮至人家者谓之拜夜节,初十日外谓之拜灯节。故俗有“有心拜节,寒食未迟”之谑。

这里提到的“签名”式拜年,相对于成群结队、挨家挨户进进出出、迎来送往,倒也不失简洁风雅。明代大才子文征明有一首《拜年》诗也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看来这种习俗在文化高度发达的苏州流传久远。时至今日,我们除了见面拜年、微信拜年,倒也不妨复现一下。

吴树强说,初一之后的又一重要节点是初五,又称“破五”。因中国民俗认为之前过年的诸多禁忌过了初五都可以破,所以得名破五。很多人家会选择在这一天吃饺子、放鞭炮。破五除了破除禁忌外,还要送穷神、迎财神、开市贸易。南方多在正月初五接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就是五路神,所谓五路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五门出路皆可得财。过完年后,很多商家就从这天开始营业了。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名上元节、灯节,俗称“闹元宵”。吴树强说,元宵节是全民共欢、尽情开心的日子。我国自汉代开始就在元宵燃灯,由此发展成一种风俗,唐宋时期非常盛行,《水浒传》里就对东京汴梁元宵灯会有很细致的描写。除了游赏花灯,大家还组织猜灯谜、看戏,还有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很多传统表演。

沧州的元宵节习俗跟其他地区差别不大,但其后的遛百病却是较为独特的风俗。据吴树强考证,关于遛百病,沧州文献中多有记载:

乾隆《沧州志》卷四:上元,张灯、放花炬,妇女群游,曰走百病。

乾隆《献县志》卷四:上元,食浮圆子,为优唱、秧歌、秋千诸戏,然亦视岁登耗为盛衰。

同治《盐山县志》:上元前后三夜,张灯门巷,金鼓喧阗,火树鞭炮、百戏杂陈,又放路灯以祭孤魂。猜灯谜,游赏至夜分不禁。十六日,出门选胜,谓之“走百病”。女儿赛紫姑,卜问休咎。作粉团食之,曰元宵,又曰团圆。

光绪《东光县志》:元宵,张灯,演杂剧,十四夜起,十六夜止,馈食元宵,四乡游观,曰“走百病”。……《帝京景物略》曰“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

民国《交河县志》卷一《舆地志·风俗》:元宵,张灯为乐,演杂戏。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残灯,男女街游,谓之过桥走百病。

以往,遛百病的情景堪称壮观,人群穿梭在大街上,期盼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得更加平安顺利。

年俗:在变与不变间传承创新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道别老去的岁月、迎接对明天美好生活的期望,餐座上盛满醇香的亲情家宴,到处充满生命延展的仪式感,各类年俗因此注入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吴树强说,春节,这个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节日,在时代的变迁中展现出“不变”与“变”的双重面貌。

不变的是春节文化的内核。如果在天南地北的过年习俗之间做个比较,再结合从古至今典籍文献里有关过年习俗的记载,比如说唐朝人、宋朝人过年干什么,明朝人、清朝人过年干什么,就会发现从古至今、从南到北,大家对于过年过节的理解,对于年节仪式的整体倾向都是高度相似的,就是所谓的“天下同风”。民俗背后的团圆、喜庆、感恩、驱疫等寓意也是不会改变的。

而变的则是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年轻一代对传统年俗逐渐疏离,以及现代生活为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除了传统的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外,人们还可以通过微信拜年、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方式传递祝福、分享节日的喜悦。这些新的庆祝方式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为春节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要坚持以文化创意、数字技术等不断赋能传统节日,为传统节日注入更多时代气息、文化元素,让古老节日焕发全新魅力。

吴树强表示,很多新兴和外来的节日习俗虽然正在颠覆和取代传统习俗,但新旧二者之间仍然有共通的文化血脉和共同的文化基因。重访过往的民俗,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回归本我,收获内心的温暖和自信,让人总结过往、珍惜当下、期许未来。

2024-02-08 本报记者 魏焕光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8732.html 1 古运河畔话年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