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9日
第05版:05

赶运河年集 拍沧州民俗

摄影人镜头里的春节故事

本报记者 杨金丽

摄影师们成了年集上的一道风景 宗增顺 摄

冰糖葫芦透着生活的甜蜜

人们争相买花装饰新年

南川老街上的年集

人们踏冰过河来赶青县王黄马集

泊头张庄子大集上和父母一起卖春联的小姑娘

南川老街年货大集上,汉服女子正在精心挑选龙纹刺绣;运河西岸泊头堤顶路下,热热闹闹的张庄子大集上,和父母一起卖春联的5岁小姑娘躲在三马车旁羞涩地和人们打着招呼;运河东岸沧县兴济大集上,人们手捧一碗碗热气腾腾腾的羊肠汤,迎着凛冽的寒风喝个痛快;青县王黄马大集上,采购完年货的人们,溜冰过运河满载而归……

这是我市著名摄影师王少华镜头里的运河年集。一进农历腊月二十,他和影友们便马不停蹄地往运河边各个村子跑,赶年集、拍民俗,忙得不亦乐乎。

“年集里有故事、有人物,可拍的东西多,时代感强,能反映老百姓的生活。”王少华说,对摄影师来说,年集有无穷的吸引力,虽然拍摄多年,但每次去都能找到新的东西。

2月4日,农历腊月二十五。早晨7时30分,记者随摄影师王少华、陈立新、宗增顺一起驱车泊头,去赶张庄子大集。大集就在泊头运河西岸几百米的空地上。从这里东望,薄雾中能隐约看见河畔的疏林和堤顶路上骑行而过的车影人影。

张庄子集比标准的足球场还要大,而且从集市一直延伸到外面的街道,摊挨摊、人挤人,糖果摊、瓜子摊、熟食摊、鲜肉摊、衣帽摊、农具摊、蔬菜水果摊等一应俱全、琳琅满目。入口处,小米面窝头刚出锅,大笼屉上缭绕着浓浓的白色蒸汽,人们排队拿着钞票络绎等候。旁边,一位衣着整洁的老爷子双手揣袖坐在小板凳上,面前摆着各式铁具。一个骑电三轮的男人选了件铁具,价也不还,放下钞票就要走。问他,他说:“这都是老爷子手工打的,他活儿好价格公道,乡里乡亲,大家都知道!”

最醒目、人流量最多的是卖春联福字的。各式春联铺满地、挂满架,春联、窗花、灯笼、福字、年画,还有灶王爷灶王奶奶像等,人们尽情选购,各取所需。一对夫妻选了十多张超大福字、好几幅巨幅年画:“家里十间平房还有一套两层小楼,挂的地方多!”一个年轻小伙儿买完福字、春联、窗花后,又听取摊主的建议,买了灶王爷灶王奶奶像:“奶奶常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日子,过年了挂一挂。”

“十里不同风”。同是卖春联,沧州兴济年集、青县王黄马年集就与泊头张庄子年集略有不同,这里的彩色黑猪剪纸别具一格。一位买剪纸的大姐说:“‘黑猪迎进门,一年不求人’。挂个这样的剪纸,图的是一年顺顺当当。”

2月6日,农历腊月二十七,青县王黄马迎来了一年中最大也是最后的一个集市。附近村庄的人们也都来赶大集。运河对岸,林缺屯村的村民们领着孩子、扶着老伴儿、提着篮子,踏冰过河来赶集;购物后,又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踏着冰河回家。

王黄马自古就是渡口,至今还有渡船。冬天,运河封冻,两岸的人们往来运河,就是溜冰而过。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这样淳朴而美好的画面:一位五六十岁的汉子,两手拎满年货,走在前面,跟随在后的妻子什么也没拿,过河时却喊;“慢点儿,太滑了。”汉子放慢脚步,让妻子把手搭在肩上,两个人就这么相扶相携踏冰过河。

赶集是一种传统的民间风俗,也是人们自古沿袭下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商贸活动。原来交通不便、购物也不便,人们的吃穿用度都在集市上购买。如今村村有超市、可快递,集市的作用却没有消减,依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各地集市都有固定日期,五天一个集,雷打不动。年根底下的集市尤为隆重,也更加喜庆热闹,人间烟火味道质朴而浓厚。运河沿线年集的魅力吸引着摄影师们,他们甚至熟知各县市不同年集的具体日期。按期而行,从来不会错。

2月5日,农历腊月二十六。这天一早,王少华一行驱车来到沧县兴济,来赶运河东岸的兴济大集。

5日的气温更低。王少华的长焦相机因为天气太冷而“罢工”,快晌午了才恢复正常。幸好,他带了两台相机,并未影响拍摄进度。

“兴济大集和捷地大集是我们去得最多的两个大集。”王少华说,因为这两个集市距离沧州最近,一抬脚的工夫就能到。明清时期,兴济曾是远近闻名的乾宁驿站,也是古时的运河水路,当地有“拉不完的盐山,填不满的兴济”的谚语。如今,绵延在运河东岸的兴济大集,赓续水脉,贸易繁华,商品丰富,车水马龙,蔚为壮观。寒冷的天气并未消减人们的赶集热情。

女摄影师陆莉是兴济人,为了赶家乡的大集,她放下一切,偷得浮生半日闲般踏上了行程。集市上,迎着小刀般凛冽的寒风和片片雪丝,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肠汤,她瞬间找到了小时候的感觉。

羊肠汤是兴济大集的特色之一,很多来赶集的人都要来碗尝尝。曾经船工纤夫们聊以饱腹的羊肠汤,已成为运河美食,登上了大饭店的餐桌,享誉各地。

与很多逛大集的人不同,摄影师们几乎不在集市上购物。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快乐就是享受拍摄的过程,以及逛完集市后一帧一帧地翻看镜头下的画面。

“你看这张,小姑娘腼腆地躲在春联后面,多有情态,这是城市里拍不到的。”王少华回看照片,满足地笑了。宗增顺开始只带了相机拍,觉得不过瘾,又到车上取来了航拍机:“集市的场面太壮观了,得让‘小飞机’多飞一会儿!”

谈到赶集,摄影师们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集市中最有味道的是年集:商品缤纷多彩,人们兴高采烈,镜头语言非常丰富。”“我们对年集情有独钟,10年了,一直拍不完,拍不够!”“人们一年来过得好不好?到年集逛一逛、拍一拍就知道了。”……

王少华说,原来也拍过市集,但作为专题拍摄,要从2014年说起。这么多年来,他和影友们不知赶了多少个运河年集,在体验赶集文化魅力的同时,还感受着乡镇集市的淳朴热闹,了解了各地市场的最新变化,进一步探讨古老运河给乡镇集市带来的促进和变化。沿着运河沧州段自南向北的顺序,他给我们历数赶过的运河年集:吴桥的第六屯集、桑园集、安陵集,东光的连镇集、县城集、南霞口集,泊头的张庄子集,南皮的冯家口集,沧县的捷地集、兴济集,青县的王黄马集、流河集……

摄影师陈立新也经常赶运河年集。因为走得多了,他甚至和很多集市上的摊主成了朋友。在泊头张庄子大集上,他热络地向记者介绍打铁的老汉、卖粮食的夫妻,说他们是年集的形象代言人。

令人惊喜的是,今年过年,市区南川老街也有了年集。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年货节、民俗文化节一个接着一个,吃的、喝的、玩的,样样俱全,市民们在家门口就能痛痛快快赶大集、欢欢喜喜迎新年。摄影师们拍摄、记录的,不仅是龙年大集,还有城市的新景、人们的新貌、过年的新风。

本组稿件除署名外,均为王少华摄

2024-02-09 本报记者 杨金丽 赶运河年集 拍沧州民俗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8830.html 1 摄影人镜头里的春节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