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13日
第01版:01

“三界碑”下话变迁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观察

一眼望三地,两碑阅十年。

在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的两处交界处,在地理上区分不同行政区划的两座石碑,成为京津冀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历史坐标。

2014年2月,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0年间,在“三界碑”下,相邻村庄、乡镇、开发区发展振兴、共生共融,折射了时代的“大变迁”。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提出十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重访两座三界碑,回眸十年协同路。

■ 发展振兴之路

从乡政府开会回来,驱车行驶在“前龙路”上,承德市陡子峪乡前干涧村村支书刘海燕一路感慨——修路、吃水、致富,自己和乡亲们十多年前的三个心愿,如今都一一实现了。在刘海燕看来,十年来经常往返的这条路,是一条发展振兴之路。

新华社记者此次到访的京津冀两座三界碑,其中一座位于北京平谷、天津蓟州、河北承德交界处,坐落在长城烽火台旧址之上,山间风光秀丽,生态宜人。然而,十年前,三地发展水平差异巨大,三界碑下的承德市兴隆县陡子峪乡前干涧村曾是省级贫困村。

“吃水困难、交通不便,从村里去乡政府甚至长期需要绕行天津、北京。”刘海燕说,把路修通,尤其是打通前干涧村到龙门村的6公里的路段,是村民们最大的愿望。

“京津冀协同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看得见的福利。”刘海燕说,在三地共同支持下,这条路加速建设,并于2014年底通车。“我们村因路而兴,村里吃水早已不是问题,随着三界碑的旅游越来越热,不少村民办起民宿,走上了致富路。”

另一座三界碑,位于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交界处,三界碑下的武清大王古庄镇利尚屯村,一直在期待一条“走出去”的路。朝天椒是村里的特色农产品,但村民们却很犯愁:路不好走、运不出去,采购商们更不愿进来。“再好的东西只能烂在地里。”村民胡启田回忆说。

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幕拉开,村民们迎来了希望的曙光。不仅高王路等进京新通道全线通车,平整的公路还修到了家门口,(下转第三版)

2024-02-13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观察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8991.html 1 “三界碑”下话变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