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康学翠 本报通讯员 王昱霖
这个春节假期,季晓云始终没闲着,她和工人们管理着12个温室大棚的贝利美南瓜。这些是订单南瓜,即将到收获期,收购商给的价格是每公斤约2.5元。季晓云高兴地说:“预计亩产可以达2000公斤到2500公斤。”
季晓云是吴桥县春又来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种蔬菜有十多年了,从“种植小白”到现在的“种菜达人”,她倾注了很多心血。目前,韭菜拱棚100个、韭菜大棚10个、温室大棚12个、冷棚24个。种植的蔬菜品种较多,除供应吴桥县域内大型商超市场外,同时向北京、天津等地销售。
“年前我们忙碌了好一阵子,主要是收获韭菜。韭菜长势和价格都很好,亩产达5000公斤,每公斤差不多6元。前段时间甘蓝和球生菜也开始收获。”季晓云说,种大棚蔬菜身体不能闲,脑子也不能闲,要琢磨,打好时间差,抢占市场先机,收获才能一茬接一茬。这些年,除了韭菜是每年必种的蔬菜外,温室大棚和冷棚的蔬菜种植品种,都是跟着市场走。
从合作社运出的蔬菜,都会携带一张农药成分检测报告。说到这事,季晓云言语间充满自豪,原来合作社拿到了环京周边蔬菜基地的通行证。“这个要求种植规模300亩以上,菜的品质要好,菜类要有绿标。”季晓云说,为了拿到这张“通行证”,他们在种植技术、蔬菜管理上没少下功夫,还专程从山东聘请了一位技术员进行指导。2022年,合作社拿到了环京周边蔬菜基地的“招牌”,2023年,又摘得一项含金量更高的荣誉——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标准化基地,从此,“春又来”的蔬菜有了更大的市场。
“春又来”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不仅丰富了百姓的新年餐桌,也鼓起了菜农的钱袋子。
据了解,合作社有20多名工人,都是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大多在这干了8年以上,他们把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再来这打工,拿双份钱。“从合作社成立,我就把家里的10多亩地都流转了,现在,我和老伴儿都在这打工,我每个月差不多能挣3000元,我老伴儿腿有残疾,当门卫,也挣得不少。比自己种地强。”村民张玉岭说。
蔬菜产业旺,百姓口袋丰。每年这时候,季晓云都会算算经济账,这是辛劳一年的收成,更是对来年的憧憬与希望。“种菜不能老眼光、旧思维,要与时俱进,新的一年,我们会继续在种植上摸索,改良蔬菜种植方式,选配更加优良的瓜果蔬菜品种,抢占市场先机。”季晓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