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18日
第02版:02

为了心中那片希望的麦田

——育种人张卫军的故事

本报记者 刘 杰 本报通讯员 崔秩恺

春节期间,张卫军没有闲下来,他的心里始终装着一片希望的麦田。那是一块100多亩地的旱碱麦良种繁育试验田,里面种着品性不同、承担不同育种环节试验任务的麦种。随着气温回暖,张卫军在这个春节假期多次来到田间地头,查看麦田的变化,摸清不同小麦品系对各类病虫害的“反应”,为后期良种的审定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988年,张卫军来到中捷友谊农场农科所工作,现在是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所长。30多年来,由种到收,从春到冬,他都是这么忙过来的,他说自己忙习惯了,早就成了一棵不断汲取营养、经历风雨的麦子。一想到一粒种子终有一天能变成金色的麦田和饱满的麦穗,他就感到无比幸福。

试验田分成均匀的小块,今年“住”进了300多个新成员。其中,100多个是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自己培育的,还有200多个是与中国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合作引进的,一共540个种植小区。这些新品种被张卫军“寄予厚望”,每次来到试验田,他都会从地头走到地尾,来来回回,一趟又一趟,调查每个品种的冻害情况,由此判断品种的抗寒性;在试验田选点,取0至40厘米土层深度的土壤带回实验室,检测土壤的含盐量、PH值,以此作为判定品种耐盐性的依据……张卫军说,虽然今年有连续低温天气,但是主栽品种抗寒性表现良好。查看完麦苗,他又顺手刨了刨土,查看土壤墒情,将检查结果记录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在张卫军看来,现在的育种工作,科研设备和条件已今非昔比,但很多育种工作者的务实精神一如从前。

中捷种粮,一度很难。中捷多数地块盐碱度在0.3%左右,根据既往试验数据,土壤盐碱度大于0.1%,一般种子就会受到盐分胁迫,影响正常萌发。盐碱地要变身高产田,其中秘诀除精细管理、科技注入,更在于“种子”创新。张卫军说,良种必须适合本地风土条件,为了寻找真正能够在盐碱地上实现丰收的小麦,只能自己去选育,但是数以千计的杂交组合里,最后可能只选育出一两个满足高产、抗病、优质等条件的新品种。

岁月把张卫军带进了56岁,也在他的人生中积淀下多个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去年夏天,由他主导培育的“捷麦19”和“捷麦20”示范田的产量已经超过400公斤。“希望能培育更多优质的种子,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这是新的一年张卫军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2024-02-18 ——育种人张卫军的故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9133.html 1 为了心中那片希望的麦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