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3D打印焊接管道智能化生产线“火力”全开,全天24小时生产也不会卡顿断电;一举拿下两个河北省重点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瞄准举足轻重的小众橡胶助剂市场让产品性能更优……
新质生产力之“新”,在于科技创新,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这其中,生产工艺的变革、工业设计的突破、赛道的转换,都是赢得发展主动权的优选项。
当钢管遇上3D打印
一把氩弧焊枪绑在一根钢丝上,深入管道内壁,发出耀眼的光芒。通过设定的3D打印程序和参数,氩弧焊枪在管道内壁自动将焊丝精准焊接到管道内壁,逐步形成镍基复合材料。数小时后,这些长12米、管径219毫米的毛坯碳钢管,就将变身为内壁焊接3毫米厚的镍基合金材料的双金属复合管,这些钢管进厂价格每根约1万元,出厂价格更是动辄数万元。
新春伊始,位于沧州经济开发区的沧州隆泰迪管道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3D打印焊接管道智能化生产线“火力”全开,一根根钢管正在进行3D打印堆焊加工。
而钢管价格倍增的秘诀,就在于企业自主研发的3D打印堆焊技术。
近年来,随着国外重点国家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务的增加,用于石油天然气管线市场的管道产品需求旺盛。油气田开采中,会产生大量具有腐蚀性的硫化氢气体。但市场上耐高压的管道通常不耐腐蚀,耐腐蚀的又很少耐高压,且成本更高。
为抢占国际市场新赛道,隆泰迪在国内业界率先研发了兼备耐高压和耐腐蚀性能的双金属复合管产品。相比于传统企业采用单一镍基材料的产品,双金属复合管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产品更具竞争力。
3毫米,是双金属复合管内壁镍基合金材料的厚度。制成这些镍基合金材料的焊丝,却比铅笔芯还细。为将焊丝精准焊接到管道内壁,形成镍基合金材料,他们创新研发了3D打印堆焊技术。采用这种技术,能够扩大管道的加工范围,焊接层厚度更加均匀。
隆泰迪还依托自己的软件公司开发出自主源代码程序,给3D打印堆焊操作装上智能“大脑”,可自主生成3D打印操作程序,解决了堆焊过程中主管与支管连接处的相贯线焊接问题。这一程序可以最大限度保证电源的稳定性,全天24小时生产也不会卡顿和断电。
凭借3D打印堆焊技术优势,公司接住了国内外市场的高端订单,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
用量小作用大 助剂帮橡胶“防老”
从航空轮胎到一双运动鞋,橡胶制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橡胶工业里,助剂虽然用量小,作用却举足轻重。性能优异的橡胶助剂不仅能改善产品性能、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而且能够延缓产品老化降解、延长使用寿命,也被称为“橡胶防老剂”。
近日,在位于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河北科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橡胶防老剂生产线高速运转。
科迈新材料抢占橡胶工业产品新赛道,是从2020年开始的。在一次次的技术攻关后,项目采用超声辅助合成等技术,解决了微纳米材料工业化生产中易团聚、粒径分布不均等关键技术难点,使产品成为国内首创。2022年底,项目投入试生产。
总投资35亿元的项目计划分三期进行建设,主要是橡胶防老剂和促进剂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在装备水平和工艺技术上的突破,让产品的传质传热效果更好,更加安全环保的新技术也让产品“副产”的东西更少。
如今,橡胶防老剂生产线产能达到每年1.5万吨,生产线每天都是满负荷生产,产品供不应求。米其林、固特异、普利司通等知名轮胎企业都成为公司客户。项目全部建成达产之后,预计每年将会产出47万吨的橡胶助剂,成为全球最大的橡胶助剂生产与研发基地。
温差不超0.5℃ 可省上亿元
2月17日,位于运河区的中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开工了。
对于大型化工项目而言,设备哪怕出现0.5℃的温差,每年的损失动辄就要上亿元。而冷却塔,不仅承担了循环水降温的重要使命,更是一把发令枪,它启动后,其他设备才可以逐步启动运转。
中冷的拳头产品,就是冷却塔。
在一年内凭借消雾节水冷却塔和鼓风式冷却塔,一举拿下两个河北省重点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起步虽晚但是起点高的中冷,通过科技创新和推行定制服务,不断刷新行业标准,迅速成长为可以比肩国外老牌企业的黑马。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是指经过创新,其品种、规格或技术参数等有重大突破,拥有知识产权但尚未取得市场业绩的首台(套)或首批次装备、系统和核心部件等。研发、应用首台(套)既是实现装备高端化、智能化的有力手段,也是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的重要途径。
远在内蒙古的鄂托克旗建元煤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最先使用中冷消雾节水冷却塔的企业,建元煤化公司煤化焦炉气制26万吨乙二醇项目,配套建设有消雾节水型冷却塔。项目冷却循环水用量为每小时4.14万立方米,实际应用中,消雾能力达到设计要求的101.1%、节水率达到35%。
冷却塔的冷效越高,装置运行越平稳,产品成品率也就越高。按照国家现有标准,冷却塔冷效达到95%即为合格。但中冷对自己的要求是,冷效要达到100%。
看似“傻大笨粗”的冷却塔,在中冷变成了精细活儿。
很多时候,中冷仅仅为项目量身定制的计算书,就达上百页。这其中,不仅要结合工况、当地环境和冷却量,在某些精细项目上,他们甚至要掌握当地近3年每小时的气温条件,再结合空气动力学、热力学、流体学、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进行设计。
保守估计,冷却塔每年的市场份额可达数百亿元,持之以恒的创新将是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不二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