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1日
第01版:01

擘画鹭岛新画卷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厦门实践”

新华社记者

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

行走在厦门,人们总会与美景不期而遇:筼筜湖白鹭翩跹起舞,鼓浪屿绿树红瓦交映,五缘湾海天浑然一色……

“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习近平总书记对厦门充满感情,珍惜这里的一草一石。当年,从来到厦门市工作,到担任福建省领导,再到后来在中央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对厦门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一系列部署,已结出累累硕果。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30多年来,鹭岛儿女牢记嘱托,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系统治理、久久为功,以高水平海洋生态修复助力高质量发展,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

锚定长远目标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家森林城市……这些美誉,都是属于厦门的。但厦门的美,却并非一直如此。

1985年,国务院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这年夏天,习近平同志风尘仆仆从河北正定南下厦门履新,担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彼时的厦门,虽然是个沿海城市,但市容市貌很旧,有人形容“厦门像一个美丽的姑娘,却穿了一身破旧的衣裳”。而污染严重的筼筜湖给厦门人摆出了一道难题:如何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一定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吗?

习近平同志经过深入调研思考,对这一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我来自北方,对厦门的一草一石都感到是很珍贵的。”

“能不能以局部的破坏来进行另一方面的建设?我自己认为是很清楚的,厦门是不能以这种代价来换取其他方面的发展。”

方向明确,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最爱月斜潮落后,满江渔火列筼筜。”筼筜湖,原先是深入厦门岛的内湾渔港,“筼筜渔火”是厦门历史上的八大景之一。

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经过围海造田、筑堤围湖,筼筜港变成了近乎封闭的筼筜湖。工业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水体发黑发臭,周边百姓叫苦不迭。“筼筜湖何时不再黑臭?”当地群众发出了治理筼筜湖的呼声。

“筼筜湖要治理,截污、清淤、建污水处理厂,哪样不是硬骨头?那时候厦门刚设立经济特区,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太难了!”81岁的张益河是筼筜湖治理的亲历者之一,见证了筼筜湖从污水溢流、鱼虾绝迹到鸥鹭翔集、重现光彩的巨变。(下转第四版)

2024-02-2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厦门实践”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9372.html 1 擘画鹭岛新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