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沧州日报》的交往有20多年了,获益良多。
我原来在一所乡镇中学工作。兴趣使然,在《沧州日报》零星发表过新闻、散文之类的稿子。真正与《沧州日报》结缘是在2002年前后。当时,日报编辑部组织“海兴湿地文学笔会”活动,我有幸入选,正是通过这次活动,让我结识许多慕名却未曾谋面的编辑老师。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次活动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当时博客正大行其道,我坚持每天更新一篇,稿子多次被推荐到博客首页。
读与写,相辅相成。读《沧州日报》是我及时了解外界的一扇窗子,也是自我提高的一个途径。有位老师曾说,坚持读报三五年就具备了大学学历。这个说法虽有些夸张,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读报的益处之大。
后来随着工作的变动,我开始写风物古迹、乡风民俗、传统武术、特色美食、抗战革命等内容的稿子。投给《沧州日报》,编辑们很专业,有时仅改动几个词句,整个稿子就变得熠熠生辉。有段时间,我有些懒散,没怎么写稿,编辑们就鼓励我:“那么好的文笔,如果不写稿,太可惜了……”在他们的鼓励下,我继续坚持写作。久之,我和《沧州日报》的许多记者成了朋友,他们学识广博,工作严谨,有时就稿子的某个细微之处,打电话探讨。他们经常牺牲休息时间采写稿件,令人敬佩。
近年来,随着我市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两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常徜徉于运河两岸,挖掘历史文化遗存,感受时代变迁。与沿岸菜农、武者、牧羊人、老船工等交谈,关注他们的生活。他们经历丰富,个性鲜明,具有淳朴的生活理想。我坚持把最初的印象与感受及时写出来,投给《沧州日报》。诸位编辑悉心指导,认真修改,使我那些随性的文字得以发表,让广大读者和我分享行走的乐趣与收获,感受沧州丰厚的历史文化。
2022年前后,我参加过几期《沧州日报》“文化八仙桌”访谈,涉及运河文化、沧州武术等内容。我精心准备资料,在与专家学者的交流中积极发表个人见解,获益良多。通过访谈,我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也点燃了我的学习热情,这几年,我从图书馆借阅了很多书籍,不断学习,弥补短板。
《沧州日报》与时俱进。几经改版,愈发关注百姓生活,记录时代变迁。时光流转,《沧州日报》依然是我喜好的报纸。
站在2024年的门槛上回首往昔,《沧州日报》像博学的师长、真诚的朋友,为我提供温馨而宽广的平台,助我一路前行,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与《沧州日报》的交往远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囊括的,很多事情、很多人,我将永远铭记心中。
本报记者 杨静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