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3日
第04版:04

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超十万亿元

(上接第一版)2022年区域劳动生产率达到18.5万元/人,较2013年基本实现翻倍,创新带动产出效率持续提高。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7亿元,年均增长率26.5%。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总额2.3万亿元。

产业链群迸发强劲动力。确定“六链五群”产业协同新格局,绘制生物医药等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京津冀生命健康、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两个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级重点产业集群,产值规模占全国20%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00多家,占全国12%。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累计注册企业近万家,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市综合保税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实施亿元以上京津项目270个、总投资2037亿元。张家口27个数据中心、153万台服务器投入运营。河北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4.3万家,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面,连续五年举办北京通州·河北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210余个,意向投资额超1500亿元。

京津冀铁路营业里程超1.1万公里,2023年京津冀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较2014年下降57.3%

交通一体化“加速跑”。

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北京“双枢纽”机场国际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津冀港口群加速崛起,货物吞吐量超19亿吨。“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京张高铁、京唐城际、津兴城际等开通运营。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铁路营业里程超1.1万公里,较2013年增长超三成;京津冀高速公路里程近1.1万公里,较2013年增长超四成。京津雄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共享更多碧水蓝天。

2023年京津冀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较2014年下降57.3%。京津水源上游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实现全覆盖,2022年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深层承压水水位较2018年分别回升2.25米、6.72米,永定河等五大主干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植树造林6200多万亩,塞罕坝机械林场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土地生命奖”。

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就业是民生之本。三地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595.6万人。2023年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2013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7.2%、6.9%和8%。

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三地携手共进。京津2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开展办学合作,三地成立15个特色职教集团(联盟)、24个高校联盟。93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区域内异地就医实现“同城化”。5000余名京津老人入住环京津周边养老机构。

完善协同发展体制机制,自贸试验区203项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

十年来,三地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锚定京津冀协同发展蓝图同心同向发力。

三地党政代表团定期互访学习考察,签署多轮省市间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协商机制,研究部署三地协同主要任务,人大、政协分别开展协同立法、跨区域协商,构建“要事有统筹、任务有督办、落实有专班”工作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三地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在北京市集中办公,组建15个专题工作组,衔接更加紧密、联动更加高效、推进更加有力。

为深化市场一体化改革,三地落实京津冀营商环境“1+5”合作框架协议,第一批165项资质资格互认,自贸试验区203项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组建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永定河流域投资公司、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等投融资主体,成立京津冀企业家联盟,共促民营经济发展。

2024-02-23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9679.html 1 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超十万亿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