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着眼于营造“重商、亲商、安商、惠商”的浓厚氛围,我市坚持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彰显协同优势、提升转移质量的“先手棋”和“重头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满意为目标,坚持在简政放权上提速度、在减税降费上显力度、在助企纾困上升温度,努力把沧州建设成为产业协同的新高地,让广大京津企业家在沧州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
十年的产业协作和创新协同之路,让“好邻居”升级成“合伙人”,携手打造京津冀新的经济增长极。
织密织牢“交通网”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加速度
清晨在渤海之滨观日出,中午到王府井品烤鸭,晚上回大运河畔赏花灯。
这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描绘出的一幅蓝图。如今,这一切已然成为现实。
通达则地盛,地盛则繁华。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
十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重要枢纽目标,积极融入京津冀综合交通大动脉,畅通与京津、雄安和省会的交通联系,加快构建与京津及相邻城市“半小时”“一小时”交通圈。
当下,打开中国交通地图会惊喜地发现,我市已成为全国交通干道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京沪高铁和京沪、京九、邯黄、朔黄、黄万、沧港(骋宇)等铁路,京沪、京台、黄石、保沧、荣乌(津汕)、大广、沿海等高速公路以及四通八达的国省干线,构筑起沧州的陆路交通骨架。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加速度,跨城交通已经成为许多沧州人的生活日常。
“高铁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工作、生活方式。”沧州市凡时瑞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文因为工作原因,常常搭乘高铁往返于京津冀三地之间。他每次出行,首选的交通方式便是高铁。“现在不管去哪里,买张票就走了。三地当天就可以往返,工作和生活更加从容,时间已不再是出行的阻力。”
“畅通的交通网络极大方便了市民出行,还给企业发展带来利好。”宋文说,京津的商业伙伴来访更加便捷,公司走出沧州招引人才也更有底气,可以更好地留住现有的高技能人才。
作为出行的“快车道”,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我市交通建设从未停止过“速度与激情”。
——沧州至石家庄高铁直通列车正式开行,结束了两地一直以来无直通高铁的历史。
——津石高速、京德高速建成通车;石衡沧港城际铁路加快建设,津潍高铁、雄商高铁(沧州段)全线施工。
——曲港高速、邯港高速、荣乌高速(沧州段)改扩建工程全面推进,总里程375公里、总投资约485亿元,为历年来沧州高速在建里程最长、投资最大。
——石黄高速沧州主城区高速口建成通车,对缓解沧州市主城区对外出行交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
如今,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让沧州与京津雄及相邻城市人员、货物往来更加便利,“同城效应”日益显现。
伴随陆上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我市海上大通道的建设步伐也插上了翅膀,黄骅港规划建设日新月异。
碧海蓝天间,一艘“天天班”海上巴士正在黄骅港津冀集装箱码头装货,几小时后,这艘满载货物的货轮将抵达80多海里外的天津港。
黄骅港至天津港天天班航线,目前每天运营一至两班,享受航道优先、泊位优先、作业优先、疏运优先的绿色通道,航线的开通使得黄骅港能够共享天津港丰富的航线资源,为沧州企业打通了一条更加经济便捷的物流通道。
近年来,我市坚持向海发展、向海图强,高质量推动黄骅港规划建设,全力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打造现代化综合服务港、国际贸易港、“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和雄安新区便捷出海口。
围绕打造多功能大港,实施总投资558亿元的集装箱、原油、LNG等21个码头和涉港铁路项目,首个10万吨级液化码头建成开放,煤炭港区7万吨级双向航道实现首航,原油商业储备基地开工建设;内外贸航线总数达到35条,实现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200多个港口货物通航。
围绕打造综合性大港,与雄安新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黄骅港雄安综合服务中心窗口在雄安新区综合保税区正式设立,共同推动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雄安片区黄骅港联动创新区建设,探索建立“区港通”模式,打造雄安新区便捷出海口迈出坚实一步。
围绕打造现代化大港,推动5G、区块链等技术与码头作业深度融合,黄骅港智慧港口技术联合研究室揭牌成立;交通强国“绿色港口发展”试点工作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
东出西联、南北贯通、陆海统筹、区域协同,沧州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京津冀综合交通大动脉,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也越走越顺、越行越宽。
不断壮大“朋友圈”
让民生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
十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群众所需所盼,聚焦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积极推动教育、医养、文旅等方面交流合作,缩小与京津公共服务落差,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多“协同红利”。
“从去年开始,跨省看病不用提前备案了,特别方便。”想起2023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就诊经历,市民李淑丽高兴地说,拿着自己的社保卡就能挂号缴费,省时又省心。
李淑丽告诉记者,在此之前,如若没有办理跨省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只能在北京、天津的医疗机构自费就诊,这样产生的医疗费用也无法报销。
从去年4月起,京津冀三地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免备案后,我市所有参保群众到京津看病就医,医保报销政策实行与在市内就医同标准、同待遇。
据统计,目前全市413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442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我市参保群众到京津两地就医住院直接结算医保基金支出7.21亿元、累计惠及5.52万人次,到京津两地就医普通门诊直接结算医保基金支出3066.67万元、累计惠及63.09万人次。
打通异地就医壁垒,更要让京津优质医疗资源“流动”起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助推下,沧州市中心医院与北京安贞医院、沧州市人民医院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沧州市妇幼保健院与天津市儿童医院、黄骅市人民医院与天津市眼科医院成为第一批京津冀医联体,10家公立中医院与京津优质中医药机构建立联盟,25家医疗机构与京津208家医疗机构实现30项影像检查资料互认共享,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医疗合作走深走实,教育合作也在提质增效。
全市13所中小学、幼儿园与京津学校开展了结对交流活动,其中9所学校与对接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华北工业学校、献县职教中心、黄骅市职教中心与天津市中山志成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天津市交通学校等深化联合办学、联合培养,借助京津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沧州航空职业学院与中国民航大学签订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在招生宣传、师资培训、实习实训和就业等方面同中国民航大学共享资源;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沧州师范学院与北京高校联合开展大运河体系研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途径;沧州师范学院、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吸引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名师来沧建立博士工作站……
十年来,我市突出强化与北京市教育学会合作,推动沧州高校与京津高校、中大型企业开展教学教研、科研交流、校企合作,促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同沧州共享。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市始终坚实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跨界河流系统治理,着力打造京津冀区域生态一体化新样板,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生态新貌正加速呈现。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文化资源,我市不断做好“大运河”旅游品牌打造和宣传推介,以多元化研学游产品聚人气、提热度,吸引了大批京津游客到访,让沧州成为“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优选地。
……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这为沧州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带来了重大机遇。
站在新的起点,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渤海之滨、运河之畔,必将书写更多激荡人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