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洋
由本报率先发起成立的沧州“帮烈士寻亲”志愿团队,从2022年开始助力“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为烈士画像”公益项目,截至目前,已有24位沧州籍烈士的家属参与其中。在那些为烈士画像的青年志愿者中,就有一位来自沧州的“00后”女大学生唐齐。
今年19岁的唐齐,是青县清州镇人,目前正在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读大二。
唐齐说,她的姥爷是一名军人,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妈妈是中共党员。自己从小就听长辈们讲英雄的故事,同时,跟着他们去一些红色景区旅游,亲身感受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对当年的革命岁月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唐齐很爱看书,上小学时候,她就阅读了《红岩》《红星照耀中国》等红色题材书籍。“现在我也经常会看一些革命题材的电视剧,比如《觉醒时代》《大决战》等,这些作品进一步增强了我的爱国主义情怀。”她说。
无数革命烈士在战争岁月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今日和平美好的生活,红色情结一直深深地根植在这个“00后”姑娘心中。
2022年,唐齐考上了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进入校园不久,她就听说学校正在开展一项“为烈士画像”的公益行动。这项公益活动由来自浙江金华的军烈属叶庆华于2021年发起,志愿者是来自全国各地美术专业大学生和美术协会会员。其中,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是这个公益项目的主要承接方之一。
大一上学期,唐齐就主动联系老师,表达了想参与为烈士画像的心愿。“烈士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精英、社会的楷模,也是我心中的大英雄。我想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做有意义的事情。”她说。
经过学校考核后,唐齐顺利地成为一名志愿者。她把这个消息告诉家里人,得到了全家的支持:“孩子,只要你喜欢,就用心去做吧!”
在第一次接到画像任务的时候,唐齐的内心既激动又紧张。在下笔前,她首先要做好功课,尽可能多地掌握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哪怕烈士生前的着装,使用的枪械等细节也不放过,尽量还原原貌,避免失实。
唐齐说,因为大多数烈士生前没有照片,所以自己在画像的时候,首先要根据烈士近亲属的照片以及描述,勾勒出烈士的大致外貌,再仔细观察,捕捉到最明显的特征。“例如画烈士的眼睛,我既要画得像,也要把他那种精气神给画出来。”她说。
绘制好初稿后,唐齐的作品会发给烈士家属,和对方就一些细节再进行沟通和修改。修改完初稿后,她会揉擦塑造,整体调整,调整过后再与烈士家属沟通,直至家属满意,才会对画像深入刻画,直至定稿完成。
唐齐说,画一幅画像,从起稿到定稿时间很长,大概需要3个月,中途需要不断修改调整,每一次修改必须非常用心。看着最后完成的画面,自己能想象到烈士在风华正茂的年纪里保家卫国的画面,心里十分激动。所以她每次绘画的时候,都是怀着一种荣幸敬畏的心情,并将这种情感代入到画像中。
目前,唐齐已成功为两名外地烈士画像,并画了两幅革命故事绘本,均得到了烈士家属的好评。她说,希望以后有机会能为沧州籍的烈士画像,让更多烈士能够与其家属实现“跨时空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