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8日
第06版:06

良种良技良机 打出“金瓜”招牌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薛 文

资料片

技术示意图

提起盐碱地,人们多叹地力瘠薄、产出有限,殊不知,其富含的矿物质及中微量元素,对于瓜果蔬菜,是独一份儿的甜蜜“滋润”。为人津津乐道的“中捷西瓜”,便是我市滨海盐碱地的“杰作”。

如何打出这块“金瓜”招牌?一直是种植户与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近几年,立足做优“中捷西瓜”的品质和品牌,市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从品种筛选、栽培技术及机械化生产等方面入手,创新滨海盐碱区旱地西瓜节水抑盐增效技术,为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文章注入“科技力量”——

选优种

充实品种“后备军”

“苗老师,再有个把月该种瓜了,今年还有新品种推荐吗?”这一天,市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负责人苗锋又接到了老朋友张云海的电话。

张云海是渤海新区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的西瓜种植户,与蔬菜创新团队合作试验种植旱地西瓜多年。眼下,正忙着为新一季种植准备种肥。

“去年你种的品种不耐储运,我又‘淘’来了几个品种,耐储运也抗盐碱,可以试种看看。”对于滨海盐碱区的旱地西瓜种植,苗锋再熟悉不过。自2013年起,他就一直和“中捷西瓜”打交道。

“滨海盐碱区土壤的盐碱化程度高,基本无人工灌溉条件,别看大部分作物不能在这里正常生长或产量偏低,但西瓜却有较强的抗旱耐盐特性,而且种植效益较高,是不可多得的经济作物。”苗锋说,在旱、碱的双重胁迫下,加上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及中微量元素,这里生长的旱地西瓜反而甜度高、瓤酥脆。

“在我市中捷、南大港等地,旱地西瓜种植历史悠久,多年来一直畅销京津市场,已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在苗锋看来,进行旱地西瓜的节水抑盐增效研究,不仅可为盐碱地综合利用多提供一条渠道,还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这些年,“中捷西瓜”早已声名远播,是为人津津乐道的致富“金瓜”。但从科研角度审视,还有不少文章可做。其中,他们首先关注的,是品种问题。

自上世纪60年代末,中捷产业园区开始引进海南西瓜种子试种,不仅有小个西瓜兴盛一时,“琼酥”等多个品种也红火数年。

“这些年,在这片盐碱地上扎下根的西瓜种类不少。但由于现有西瓜品种长期种植,品种混杂退化严重,而且更新换代不及时,后备品种资源严重不足。”不仅如此,近些年,瓜农选择西瓜新品种时也不乏盲目性,现有西瓜品种抗旱耐盐性差,产量低、品质参差不齐、病害加剧等问题随之而来。

筛选抗旱耐盐碱的西瓜品种,就成了蔬菜创新团队的首要任务。自2013年开始,团队就对我市旱地盐碱区的西瓜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摸底和收集整理,建议种植户淘汰落后品种。

同时,有针对性地引进20余个国内外优良抗旱耐盐品种,进行品比试验,通过农艺性状调查、抗旱性、品质性状评价等手段,筛选出了3个适宜盐碱地种植的西瓜新品种,并进行示范推广。

“品种筛选是一项持续进行的工作。原先进行的品种试验,多从种植角度出发,虽然让西瓜在盐碱地扎下根,但也存在瓜品不耐储运、瓤肉不符合区域消费习惯等情况。今年,我们还要从市场需求入手,有针对性引入更多品种,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助力农户增收。”苗锋说。

新栽法

保温保墒抗盐碱

有了良种,还要有良法,双管齐下,才见成效。

中捷产业园区内土壤干旱盐碱,有效淡水资源严重不足,再加上落后的栽培技术,大大制约着旱地西瓜的优质高产化发展。

“盐碱区临近海边,早春地温较内陆要低上两三摄氏度,传统的平畦覆膜播种,并不能有效提高地温,播后还易发生低温烂籽或幼苗冻害现象。而且早春播种季节干旱少雨,土壤返盐严重,平畦播种不能有效抑制和分解上移的盐分,会影响西瓜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苗锋解析道。

瘠薄干旱的土壤条件,也是生产的障碍之一。由于地下水含盐量高,无人工灌溉条件,农户播种需依靠自然降雨,且采用人工点水方式播种,耗水量大、吸收利用率低,投入成本也高。

研发节水抑盐增效配套技术,研究团队首先把目光瞄向了解决干旱问题。考虑到当地基本靠天吃饭,没有水浇条件,他们想到的是充分利用雨水,冬前开沟集雨技术应运而生。这项技术需于冬前便在种植畦开好沟,这样一来,可充分利用冬季的雨雪资源提前造墒,等到开春后施肥就可以直接点播了。

进一步利用雨水资源,研究团队还创新出了凹形微垄覆膜技术。

“传统种植技术是平地点播,地温较低,不容易发芽。我们便想到起垄,在垄的中部刮出微型小凹槽,把种子播到凹槽里,点水覆膜。微型凹槽有了地膜覆盖,相当于形成一个类似日光温室的微型空间,可以有效提高地温、增加光照,实现提前播种、快速萌发。”

不仅如此,基于盐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汇的水盐运动规律,采用起微垄中间微型沟槽内播种的方式,还可以将上移的盐分分解到垄背上。这样一来,盐分对凹槽内种子和幼苗的伤害就降低了。

当西瓜的幼苗顶叶接近地膜时,再适时打孔放苗,然后在地膜上盖上土,将地膜压到地面,美其名曰上铺天、下盖地,能起到保墒的作用。凹槽还可以充分地接纳雨水,进一步提高对雨水的利用率。

目前,通过应用这项技术,当地种植户的西瓜亩产量可提升13%。

机械化

省时省力获专利

作为难得的抗旱耐盐碱经济作物,旱地西瓜的种植,让农户的收益比种植其他作物高出不少——亩产3000公斤,再靠着“中捷西瓜”的美名,一公斤卖上2元钱,刨去成本,每亩地还能收入三四千元。但是随着接触的深入,苗锋发现,近些年,“中捷西瓜”在种植户中并不吃香了,有种植面积萎缩的趋势。

“主要是怕麻烦。大田作物都能机播机收,但西瓜种植还是纯靠人工。点籽、浇水,哪一项活计都离不了人,一动人工,投入成本就高了。”他在实际生产中找到了原因。

“‘中捷西瓜’历史悠久、声名远播,得想办法守住这块‘金字招牌’。而且要实现旱地西瓜的产业化发展,也离不开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必须研发适宜盐碱区的西瓜种植配套机械,降低劳动成本,提高作业效率。”他们看得长远。

为解决机械化生产难题,蔬菜创新团队立足凹形微垄覆膜技术,研创出了适宜盐碱区西瓜种植的凹形微垄覆膜点水播种机。

机械起垄后,会在垄的中部刮出微型沟槽,再利用播种装置在微型沟槽内进行播种,并通过点水装置点水再盖膜。通过不同分料口带动种子和水同步落入土穴中,完成播种覆土,可充分利用有限的淡水资源,杜绝了人工点水方式耗水量大、吸收利用率低的问题。

这样一来,作业一次,便可兼具机械起垄、中部开沟、凹形覆膜、定位点水和药剂除草等多项功能,不仅大大节省人工成本、提高作业效率,还可有效提高地温,抑制和分解盐分上移,保证西瓜种子提早发芽、幼苗正常生产,实现了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

凹形微垄覆膜点水播种机的诞生,填补了我国盐碱区西瓜播种配套机械的空白,并被授权了国家发明专利。

“今年,在我们的指导下,已有种植户按照专利对播种机械进行了改装。春播时,便能实现旱地西瓜种植的机械化生产。我们相信,随着机械化的示范应用,旱地西瓜将得到更多种植户的青睐,成为致富增收的新途径。”苗锋憧憬着。

2024-02-28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薛 文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0163.html 1 良种良技良机 打出“金瓜”招牌 /enpproperty-->